松阳县加快推进茶产业“接二连三进四”融合发展

23.04.2015  18:26

  近年来,松阳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绿富美”产业和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的主龙头,全力推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形成“接二连三进四”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县茶叶综合利用值达4.5亿元,带动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91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居全市第2。

  一、以集聚发展为依托,打造中国绿茶集散地。我们把集聚发展作为产业培育的主抓手,一是以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力。把茶商大会作为人气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商贸集成的重要载体,连续8年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浙南茶叶市场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市、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和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今年一季度实现交易量2055吨,交易额7.97亿元,分别增长8.3%、10.2%,再创历史新高。二是以市场拓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浙南茶叶市场为辐射点,加快完善基层市场网络,建成茶青市场11个,归并全县95%以上茶叶流通渠道,有效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施茶产业“走出去”工程,在全国9个重点产茶省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基地20余个,建成海内外销售网点50余处,带动形成了“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特色茶产业总部经济体系。三是以优化服务提升产业吸引力。出台《茶产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拓展交易、物流、商贸、商务、休闲旅游一体化的生态服务业新业态。目前,规划实施的15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浙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北山电商物流基地已建成投用,浙南茶叶市场成为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二、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促进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按照“质上提升、链上延伸、服务提高”的要求,全面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茶叶全产业链成为全省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一是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开展10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茶叶IC卡交易模式,实现质量溯源管理、全程双向监控。截止目前,茶叶交易IC卡发行量已经达9600余张,一季度市场溯源IC卡交易额达到6.88亿元,刷卡金额已超出去年全年水平。全县茶叶样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两年保持100%。二是以龙头培育为重点,引进兴品茶叶有限公司等3家茶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启动2600余家茶叶加工作坊的“个转企、小升规”和联合重组,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孵化园”两大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2014年实现茶叶产量1.13万吨,产值7.01亿元。三是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加快电商换市,开通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吸引入驻企业98家,2014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近1亿元。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建成全国首家生态骑行茶园-大木山骑行茶园,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并成功承办浙江省自行车系列公开赛。目前景区已启动4A创建工作,年内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三、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打造中国茶文化名县。坚持把茶文化作为展示“田园松阳”形象的重要窗口。一是注重内涵挖掘。以“文化名县”发展战略为引领,把“六边三化三美”作为发展茶文化的重要平台,主动将茶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风景线,全面推进“四线一区”建设。“茶香江南”线成功通过市级验收,“松阳茶居”建设全面启动。二是注重业态培育。把“茶馆文化”作为延伸茶产业链、集聚人气的重要举措,建成茶文化一条街,累计发展碧云天、茗香阁等20余家茶馆、茶吧、茶家乐、茶主题餐厅。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将重点打造“五型”茶馆,即依托松阳博物馆打造专业型茶馆;依托茶叶市场打造商务型茶馆;依托明清古街、传统村落打造田园型茶馆;依托松阳茶文化元素打造休闲型茶馆;依托大木山骑行茶园等景点打造观光型茶馆。三是注重品牌引领。坚持文化兴茶、品牌兴茶战略,大力引导茶产业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松阳香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松阳银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松阳银猴”品牌价值达15.9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