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附小推行“煲汤式”教育

24.11.2015  14:35
  说起煲汤,那可是一门“”的艺术。将主料放入锅中,精心挑选与之相衬的配料,文火慢煲。唯有准确掌控火候,耐心等待,才能品到上等的滋味。其实,教育就如同煲汤一样,孩子的成长不能只争朝夕,唯有慢工才能出细活。
  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杭师附小)一直在探索研究“煲汤式”教育,致力于课程研究与实践。正因为发现了教育和煲汤之间的联系,杭师附小在经历新课程改革后,渐渐地摸索出一套相对之前更加完善的教育模式。即设计丰富的课程与活动犹如“精心配料”,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则是“耐心慢炖”,而多元标准评价与鼓励学生发展就相当于“细心品味”。
  本学期,杭师附小围绕丰富“生命乐趣”、顺应“自然秩序”、包容“差异发展”三个层面,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课程规划。对此,杭师附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胡晓敏解释:“教育绝对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沉淀、累积,然后细致地去关注,欣赏或包容他们的表现与收获。

  关键词
  “精心配料
  让孩子广泛体验
  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依据学生的喜好纷纷推出了拓展性课程,小学校园里的一堂拓展课,对一个学生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培养了兴趣、创建了平台、交到了新朋友……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的。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对自己的喜好还没有明显的认知,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凭自己的经验,盲目地给孩子报课外兴趣班,结果却经常是孩子半途而废。
  为此,杭师附小在一、二年级尽可能多开设各种各样的拓展性课程,供所有学生选择和体验,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可以每学期轮换尝试和体验,也就是说在一个学年里,低段的学生至少可以选择两门不同的拓展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增加了孩子们接触新东西的机会,对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甚至天赋,为后续更高阶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胡校长告诉记者。
  目前,杭师附小的拓展性课程包含三大类:一是知识类课程,主要是指语文、数学、科学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二是艺体类课程,主要是指音乐、艺术、体育某项技能加强和练习;三是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综合课(信息、劳技、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科技活动、公民素养和少先队活动。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也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选择范围,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更多。
  在经历低段的广泛体验和尝试之后,很多孩子慢慢地发现自己喜欢参加的活动,进而发现自己的爱好。因此,从三年级开始,音乐、体育、美术课每周都有一节课是供孩子自己选择组成自然班进行授课。在杭师附小的走廊上,记者就发现不少孩子的美术作品按类型进行展示,有国画、线描、速写、刻橡皮章等,原来这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走班选择的。“在这里孩子不仅可以学习学科常识,还有更多的时间体验和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胡校长介绍。不仅如此,在放学后学校还开设社团课,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有真正兴趣和天赋,渴望继续提升的孩子。

  关键词
  “耐心慢炖
  亲密接触课 老师变成孩子们的“大玩友
  眼下课改的主要方向是朝着学生兴趣学习的方向,记者在杭师附小课程规划方案里,看到了老师和校长对校本课程的用心设计。新学期一开始,杭师附小的孩子们都惊奇地发现课程表里出现了“亲密接触”这四个字。
  究竟什么是“亲密接触”课呢?据了解,作为学校特色的情感教育校本课程,这节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谈话类、游戏类、运动类等。而且在这节课上没有课本,学生们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尽情地玩耍。
  谈起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杭师附小校长邱向理认为,一个人的情商水平会直接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小学生的情商培养在当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孩子的情商该如何培养呢?她的回答是:“情商,从玩中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每周二与周五的下午,老师们就以“大玩友”的身份,每人带着十几位学生,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进行一次次亲密互动。比如嗑瓜子大赛、在操场上踢球、放风筝、编花篮,走出学校参观花鸟市场,跟着师傅学习捏泥人……简单而有趣的小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一位“大玩友”高老师在与学生们一起玩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每次“亲密活动”课上的孩子都来自不同的班集体,但是通过游戏很快就能互相熟悉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这种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活动玩耍的课程安排,使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特别是“亲密接触”课程的开设,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邱校长说,玩只是一种形式,“亲密接触”课的真正目的是让老师走近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师生在心理上亲密无间,在玩的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孩子们既会学习和思考,又会玩耍和创造。

  关键词
  “细心品味
  多元标准评价学生 学业检测像玩游戏“过关”就行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习程度怎么样,势必需要一次检测和评价。杭师附小评价学生的时候,除了客观全面分析之外,还会去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哪怕是一个最角落里的孩子。
  由于考虑到不同课程的学习形式和学生表现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光靠“笔纸测验”已经不能全面有效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从多个角度、多维方法、多种途径去评价孩子。
  对于像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性课程。三至六年级采用科目知识“过关”外加展示特长的评价方式展开,而一、二年级则采用“期终免试,板块过关”的方式。三至六年级艺术和体育的评价为“技能达标”和“选修合格”方式,一、二年级除了关注“技能达标”之外,还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与基础性课程评价不同的是,拓展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在评价时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相对来说会更加灵活一些。如在体艺考评的时候,老师们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特长或特色进行展示;综合实践学科采用的团队合作评价的方法,小组的作品就代表每个人的水平和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采用的是家校综合、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价,让老师、同学、家长之间形成相互评价的合力,使道德评价走向实际,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美好情操的达成。
  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完成了这些测评后,也就大致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程度。照这样看来项目很多,孩子们会不会压力很大呢?其实不然,“很多的过关竞赛,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设计题库,如果过关后还想挑战自我也是未尝不可,不像传统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另外也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胡校长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