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的“非遗”探索开启了新模式

24.12.2014  13:12

   编花篮、学雕版、练武艺即将出版杭州第一本非遗综合性普及读物

  周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传承人黄小建指导下,刻字、套色、印刷;

  周三,围坐在姚水琴身边,编制小花篮;

  周四,演武厅中,身着唐装,龙刀舞动,虎虎生风。

  上文来自一份课程表——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基地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传统纯手工编制品、雕版印刷、十八般武艺3门全院公选课。

  大学开非遗课效果好吗?是否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演武厅里师兄弟切磋武艺

  万向职院新校区在花坞路。演武厅里,靠墙摆着古香古色的案桌凳椅,墙上挂着孔子像。

  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声,14名身穿黑色中式唐装的男生,挥舞龙刀,划出整齐的踢腿动作。

  “从小就喜欢武术。”汽车修理专业大一新生张精卫说,他老家在河南,暑假时曾去少林寺学过棍术。来杭读大学后,社团招新时,他听学长讲起了十八般武艺,一阵激动,立即报名。当时60多人报名,2/3的人落选。有底子,加上刻苦练习,现在张精卫当仁不让地成了“二师兄”。

  “大师兄”胡俊超说,武术课每周3次,学员一起切磋武艺,私底下也加紧练习,一有空就往演武厅跑。目前,很多学生已掌握了“十八般”中的龙刀套路,周末时还在西溪湿地深潭口、洪园等地表演。

  隔壁房间,是另一种非遗——“西溪小花篮”,10名学员清一色是女生。沈紫倚从小就喜欢编手链、项链,只要有时间有材料,她就能安静地坐下来编制。最棒的一次,她花172分钟编成了一个五星形花篮,“很有成就感。

   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困境

  徒弟强,师傅更强。十八般武艺的师傅,是大名鼎鼎的“五常十八般武艺”传人胡金火。

  据传,“五常十八般武艺”由明代尚书洪钟创制。洪钟告老还乡后,把各种农具、工具改编为十八种形态独特的木质兵器,并创编了五常十八般兵器操练法,教习乡民,流传数百年。但近年来五常一带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再学了。现在看到后继有人,胡金火的父亲、84岁的胡连宝老师傅很开心,他要把即将失传的五常三节棍法教给学生。

  同样的,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西溪小花篮”的传承人姚水琴,每周三来学院授课,已经带出了三批徒弟。姚水琴编小花篮已有50多年了,这种小花篮原来名字叫“杭州小花篮”,西湖边销售亭都有卖,5元一只,游人很喜欢。上世纪80年代,“杭州小花篮”风靡全国,曾拿到广交会去展销,甚至还出口。

  但现在小花篮走下坡路了,买的人不多。西溪湿地一带,还有的卖。“也许没有很大价值,但也是一门手艺呀。”姚水琴忧心地说,随着时间流逝,别说小伙子,可能小姑娘也不爱编花篮了。

   延伸阅读

   杭州第一本非遗综合性普及读物将出版

   高校或许能在非遗上大做文章

  “我们开设的非遗活动,为更多向往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万向职院非遗基地负责人殷锐说,今后,学院还要引进其他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甚至与专业相结合。比如,请非遗传人将手工制作技能教给服装专业学生。

  万向职院副院长张琼介绍,学院率先尝试把非遗课程纳入高职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平台,希望把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在高职学生中届届相传。除了课程和师资建设,学院还专门立项校本教材课题《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并纳入学院出版资助计划,邀请省非遗专家把关,和杭州市非遗中心一起编写。该书拟在2015年初出版,将是杭州第一本非遗综合性普及读物。

  万向职院在省内高校中开了先河。对此,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姚红说,万向职院在非遗小班化教学、教学资源建设上成果突出,而且独树一帜。姚红同时建议学院继续探索非遗通识课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