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边的这些泥塑萌得不要不要的

20.12.2015  11:08

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半山泥猫

台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诚志《黄昏恋

南宋时期,杭州城南有条“砖街巷”,民间泥塑艺人常来这里出售泥孩儿,以至于这条巷后来改名为“孩儿巷”,叫到今天都是这名。

说起泥塑和杭州的关系,还真有不少渊源。去过河坊街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位“泥人徐”,擅长泥塑、面塑。一块毫无生气的黏土,在徐远渭的手中,只需十几分钟,就能被雕塑成一个神情兼备的人像。

最近,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在进行“泥塑”跨年大展,选取杭州、嵊州、台州、乐清四地共13位泥塑艺人的作品,其中有省市非遗传承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民间质朴的手艺人。

半山泥猫

萌得不要不要的,还有一段离奇身世

看上去呆萌的半山泥猫,可不是只寻常的猫。说起这只猫的身世,还颇有些来头。

杭州半山皋亭山南麓,宋时有个名叫倪家门的自然村,以养蚕植桑为业,家家户户都养蚕宝宝。为防老鼠伤蚕,就养猫护蚕。北宋政和年间,一户倪姓人家生了个女娃娃,从小聪明伶俐,饲猫护蚕,家里的蚕花非常兴旺。

宋建炎年间,金兵入侵,战事混乱,倪家姑娘为了保护家园而牺牲。当时的国君宋高宗,封她为“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并建造庙宇供奉。

据说,半山娘娘殿内塑像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后来,为纪念半山娘娘护国,倪氏后人除了忙于桑事,就自己做双面泥猫,放在半山娘娘庙前的一只石臼里出售。泥猫大小不一,造型独树一帜,正反两面都有猫脸。色彩、形态也有好几种,且惟妙惟肖。前来进香的香客们,回去会捎带几只泥猫。

从那时候开始,杭嘉湖地区的蚕农们都传说,半山买的泥猫特别灵验,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里的老鼠就了无踪影,蚕桑大丰收!时间一长,泥猫就成了蚕农们的吉祥物,希望能消灾祛邪,家业丰足。清代范祖述撰写的《半山观桃》一文中,记载了当时泥猫的热销程度:“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胜会也。

别看一只小小的泥猫,制作工艺可是相当的复杂。要历经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再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最主要的是看气质,要如活猫再现,造型神态都要栩栩如生,才对路。

随着养蚕技艺的日渐式微,桑蚕农家供奉半山泥猫的习俗也一度濒临失传,除了博物馆,这些萌萌的泥猫也是难得一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