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01.03.2015  12:11

  梅开二度,文明之花绽钱塘。
  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传来喜讯,杭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这是这座城市和市民们在新年收到的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从2011年12月入选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到今次再度蝉联,荣誉来之不易,凝聚了800多万杭州人民的心血,值得倍加珍惜。
  “感谢全市人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我们愿与大家一道,把杭州的文明之花培育得更鲜艳。”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

   “最美”之花遍地开
  去年7月5日,傍晚5时左右,行驶在市区庆春路东坡路口的7路公交车因人为因素突发大火,车上80多名乘客生命危在旦夕。
  紧要关头,许多过路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伸出了援手,他们有的用找到的工具砸破车厢玻璃,有的用自己车上的灭火器奋力灭火,有的奋不顾身抢救乘客,有的开上私家车第一时间送伤员前往医院就医。
  灾难降临时,这些自发参与救援的市民不顾自身安危、合力救助伤员的行为,汇聚成了城市的正能量。
  在杭州,这一幕令人肃然起敬,却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因为“最美现象”早已在杭州遍地开花。
  从吴菊萍、吴斌到黄小荣,这些年,杭州持续深化“最美杭州人”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十个十佳”评选,广泛开展“最美”系列人物评选。到2013年底,全市共评出各级各类“最美人物”11500多名,其中市级“最美杭州人”30名。这些先进典型,已经成为人们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在杭州,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得益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来,杭州持续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友善、孝敬、诚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市民大学、的士学校等平台,深化各类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今年,《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也将启动。
  从2012年起,我市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固定为“学雷锋为民服务日”,定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如今,小红帽、红马夹已经成为城乡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

   富了口袋,更要“”脑袋
  口袋富了,脑袋更要充实。
  在杭州,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品质生活,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个名为“农村文化礼堂”的新鲜事物,如今已在杭城大地不断涌现。
  在这里,一场场文艺演出、民俗表演,一项项文化遗产和技艺的展示,丰富了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在这里,不仅可以凑热闹、图自在,还能聚人心、扬正气。
  这两年,我市共投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费近4000万元,400家文化礼堂相继建成。
  在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的同时,文化惠民活动也在城乡大地不断普及。
  新年音乐会、“西湖之春”艺术节、西湖国际音乐节,一场场以文化为主题的饕餮盛宴,每年都会给市民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如今,主城区和富阳、临安、淳安已经建成12个特色文化广场,平均每年有500余场演出在这些广场举行,观众达50万人次。
  “”字号的文艺精品,也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去年的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共有电影《听风者》、电视剧《焦裕禄》《国家命运》和歌曲《同志们》等4部作品入选,占浙江省入选数量的50%,连续三届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创建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折射出这里的经济水平、社会风貌、生态环境和幸福程度。
  抓文明建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的是落小、落细、落实。
  从完善工作机制到形成工作常态,从建立齐抓共管格局到加强工作督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市人大、市政协发挥监督作用。
  近三年来,市委常委会5次专题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听取创建工作专题汇报,深入一线指导,提出明确要求。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将巩固创建成果作为不断深化教育、提升素质的过程,作为不断解决问题、提振民心的过程,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提升素质。
  如今的杭城市民,不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监督者,更是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者、维护者,是社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
  “创建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而是要真正把一个地方的文明搞上去,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这座城市的管理者说。(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