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好转背后 信息经济崛起领航动能转换

08.08.2016  14:06


新华三集团如今已成杭州信息经济代表之一。 王逸飞 摄

  中新网杭州8月6日电(记者 王逸飞)进入8月的杭州,在上月几场大雨过后,持续迎来了艳阳高照。对三方磁业总经理鲍卫勇而言,“雨过天晴”恰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作为磁性材料生产企业,三方磁业此前也曾因新常态到来和转型维艰,面临生存压力。两年前,其依托当地信息经济基础,引入杭州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集成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控制、智能物流仓储和“无人无灯”车间。这样的“智能工厂”,也让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265%,设备利用率提升30%,年经济效益创新高。

  在鲍卫勇看来,信息经济改变了三方磁业。同样在更多人看来,信息经济也改变着杭州这座城市。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在历经三年GDP增速呈个位数增长后,杭州分别实现10.2%和10.8%的GDP增长,经济发展“多云转晴”。这背后,信息经济对杭州GDP增长贡献率达50%左右,其增加值增幅达到同期GDP增幅两倍以上,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引领杭州经济向新结构、新气质转轨。

  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看来,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主引擎。如其所说,信息经济为杭州发展带来了“加速度”。而放眼全国,在中国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背景下、在各地动能更替组成的巨大“试验场”中,杭州无疑也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佳话”。

  “一号工程”见证杭州“再提速”

  尽管任何一个年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2012年却有着特别回忆。

  “2012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对那一年作出的总结。如其所说,欧债危机演变、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减速等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出口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及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因素长期存在等因素重叠,让不少人在那年感受到了明显凉意。

  “如果没有那时的困难,或许我现在还做着以前的事情。”49岁的杭州人周超群,彼时还是当地一家传统企业负责人。

  拥有三十年传统制造业经历的他说:“之前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支撑下,杭州许多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高速发展。但2012年左右,大环境影响下传统企业的生存越来越难。其中管理招工难、核心技术传承难、生产成本控制难、产品质量提升难、优质客户入围难等成为突出共象。”

  痛感愈发明显的不止是那时的周超群和一些企业,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也同样感受到了阵痛。

  “9%”。2013年初,当杭州经济上一年度的“成绩单”公布后,许多习惯了GDP两位数增长的人士愕然发现,这项保持了21年的记录悄然作古。又如许多人所预料的一样,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杭州,接下来两年分别交出了8%和8.2%的“答卷”。

  新常态的到来迅速又令人“陌生”。对于杭州而言,它似乎又是城市经济发展再度产生新意的最好“背景”。

  2014年,十几岁便投身传统企业的周超群萌生“退”意,他从德国工业4.0中汲取灵感,不久之后成立浙江恩大施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信息化与智能制造上做起文章,专注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服务。若将视角放大,大力发展以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为内容的信息经济,同样成为杭州在那一年的选择。

  依托阿里巴巴、网易等企业营造的产业环境和城市的互联网基因,杭州于当年将“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列为该市“一号工程”。即使身处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恐怕也没有多少人可以预料,信息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改变杭州经济结构、重塑城市产业未来的速度如此迅猛。

  “一号工程”叫响首年,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人民币,下同),初露峥嵘;2015年,政策高地效应与先发优势相互发酵下,其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该市GDP的比重上升至23%,为杭州进军“GDP万亿城市俱乐部”立下汗马功劳;今年上半年,信息经济1193.76亿元的增加值,和23.8%的GDP占比,成为杭州GDP增速继续提升、位列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的“第一功臣”。

  赵一德认为,在GDP增速放缓压力下,近年杭州坚定不移发展信息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他坦言:“现在杭州已经找到了好的道路,见到了曙光,尝到了甜头。”

  两年多时间,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相信——信息经济之于杭州,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契合与眷恋。人们也乐于看到,在这座总会给人惊喜的城市,新经济导演的崛起大戏不断上映。


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景。 王逸飞 摄

  “百家争鸣”凝聚健康新力量

  过去两年,信息经济见证着杭州的“再提速”,也主导着杭州的“加速跑”。这种主导,体现于数据,也体现于微观企业层面呈现的活力、魅力。

  有人说:“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只是经常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罢了”。对于杭州而言,似乎也是如此:30多年前,一批龙虎之士从寒意料峭的早冬感觉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在龙门陡开后培育了以娃哈哈、万向等为代表的杭州民营企业。而如今,一批信息经济企业的“鸣鼓而起”,仿佛又是一个骄傲的宣告:他们正成为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崭新力量。

  十三年前的冬天,从深圳、北京两地的华为数据通信部抽调的1000多人迁往杭州,与3Com合资组建了一家名为华三通信(现为新华三集团)的企业。这家当时还令人陌生,依靠生产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企业,如今已是年销售额超200亿元,拥有网络、服务器、存储、安全、超融合系统和IT管理系统等产品的全球新IT解决方案领导企业。

  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介绍,企业的IT创新已服务于运营商、政府、金融、电力、能源、医疗、教育、制造业、互联网等各行各业,推动全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变革。

  回顾来路,他说:“过去新华三是以硬件为主导的企业,而随着技术革命不断走向深入,企业从偏硬(件)走向软硬(件)结合,争取未来五到十年彻底变为软件公司。”

  他的底气来自其企业内部强大的创新力,在研发人员占据总人数“半壁江山”的新华三,截至5月已申请专利总量超6500件,其中90%以上是发明专利。这也使其占据中国企业IT市场份额第一、全球企业级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市场份额第二的位置。

  如新华三的崛起,不经意间,在这个因为马云而被许多人知晓的城市,如今已经不仅是阿里巴巴的“天下”。越来越多不甘仅充当“观光客”的弄潮儿,开始在信息经济的浪潮中站上潮头。如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网盛生意宝、恒生电子等一个个企业,开始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

  再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滨江),如今已经是杭州乃至浙江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的“核心区”,更似信息经济的“百花园”。

  其区长金志鹏介绍,目前高新区(滨江)已经形成了千亿级规模的信息产业链。“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终端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设备、信息软件开发,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200多家重点信息经济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共生共荣、融合互补的产业集群。”

  在杭州,除声名显赫的“大佬”企业,信息经济“新贵”的表演同样惊艳。

  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家国际知名度远超国内的企业。作为跨境电商企业,其APP“Jollychic”覆盖GCC(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40%以上用户,APP排名稳居三甲。近两年其全球销售额正以4-5倍的速度猛增。

  执行总裁丁伟说,执御成长得益于大数据的支撑。“依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营销和运作系统‘数据大脑’(JPATS),执御去年超四成商品提前入库,滞销率仅0.08%,在线商品30天动销率超过70%。”

  这样一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凭借对信息经济的深耕不仅成功“走出去”,其技术与平台支持更增强着杭州乃至全国千余个服装企业、品牌的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以点带面的典型缩影。

  如今观察这座城市,不论看“小船”还是“巨舰”,不论聚焦发展速度还是质量,信息经济无疑已成为杭州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健康力量。它生来与互联网“无缝对接”,没有传统的羁绊与包袱,“百家争鸣”之中为杭州经济发力撑开了另一片天。

  环境深耕铺垫未来常青路

  任何盎然生机都离不开阳光雨露,信息经济的崛起也是如此。杭州的温暖,让好故事不断上演。

  温暖,往往来自于某一个极小的细节。

  浙江同盾科技,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大数据风控服务提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地设有分支机构。  其联合创始人、产品总监祝伟回忆说:“公司成立之初,因为快速扩张面临办公空间不足的问题,当我们向杭州海创园寻求帮助时,其在短短几天内就为我们协调了新的办公场地,价格也极其优惠。”

  温暖,往往彰显于一个个平台的争取和打造。

  杭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从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此外,还以“三谷九镇”为引领,打造了新型产业发展平台。

  “‘三谷九镇’即西溪谷、传感谷、云谷和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硅谷小镇、基金小镇等特色小镇。如云栖小镇已有各类涉云企业200多家。”该负责人介绍。

  此外,杭州还充分发挥先发优势,重点推进与阿里巴巴、富士康、比亚迪、国千计划团队的战略合作,发挥平台型企业作用。比如,杭州将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聚焦到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领域,共涉及27个重点项目;杭州也把富士康举集团之力建设的“淘富成真”项目,作为该市推进制造业“互联网+”转型发展的示范和样板;此外,杭州还把比亚迪在杭州布局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作为该市紧抓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抢抓万亿级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机遇。

  温暖,也体现于“一号工程”制度环境的建设。

  据悉,目前杭州基本建成了统计、考核、法律、人才、政策等5大制度保障体系。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信息经济12大产业分类统计体系;率先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制定出台力度全国领先的人才新政27条;市级层面设立了20亿元的信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种种努力换来了企业的安心发展、情深相依。在新华三,于英涛表示,企业已经走向全球,但基础是依托杭州这方创新水土和政策环境,企业未来战略布局中,根植杭州的方向不会变。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深耕环境的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之都的火热氛围,也在近两年持续发酵。无数胸怀“野心”的青年如孔雀东南飞,纷纷扎根杭州。他们,组成了强大的信息经济未来力量。

  仅在当地互联网创业小镇——梦想小镇,便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超4600名创业人才,累计引进互联网创业项目超520个,5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在遍布杭州的众创空间及孵化器中,更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在这座城市的信息经济简谱上,努力篆刻着属于自己的音符……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在未来的岁月中,如果中国要诞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出现取得世界性声誉的中国企业家,互联网也许是仅有的领域之一。参照这一思维不难判断,信息经济早已策马扬鞭的杭州,或许正在将这种可能性无限放大。或许在若干年后,人们会感慨,他们见证了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