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紧紧围绕两大命题打造十大中小学德育品牌

25.08.2015  09:5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贵在坚持。
  今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强调: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此,杭州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大命题,突出育人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创新,克难攻坚,持续打造中小学德育品牌,努力打好孩子们的精神底色,服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红色”培养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绿色”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国公民;“蓝色”培养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新世纪人才。江干区的“红、绿、蓝‘美丽三原色’”德育体系可说是杭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代表性的做法之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根据中央和省市文明委的要求,杭州市遵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引导、典型引领、文化熏陶、实践体悟”四个维度入手,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六项行动,构建了“四维共促,六措并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同时,每年以“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清明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和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清明祭英烈”“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此外,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杭州市教育系统在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上,卓有成效。去年9月,经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有98.7%的中小学生能熟知并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的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四维共促,六措并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杭州模式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设区市典型案例被推选至教育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家国情怀,向着“中国梦”前行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作出这样的重要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此,杭州制定并实施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经典诵读,根据不同学段,确保经典诵读学时。连续多年品牌、常态化举办了“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中华经典吟诵大赛、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名(作)家校园行系列赛事和活动,在全市各中小学校掀起了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潮。一系列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市在“浙江省中华诗文诵读大赛”中成绩优异,获得了中学、小学组两个第一。
  杭州市连续多年开展了“我们靓杭州靓”中小学生童谣大赛活动,鼓励市民和未成年人创作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题材有关的童谣作品,让未成年人在童谣创作传唱中深刻体会“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丰富内涵。同时,杭州市还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连续4年开展“节日小报”创作活动,通过手抄报、黑板报、海报等多种形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青春更灵动,让校园生活更精彩 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梦想铺路搭台
    “体育老师临时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曾几何时,这样的段子成了体育课不被重视现象的浓缩版。教育真的仅仅是把文化课教好吗?杭州对这种错误思维说“”。
  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促进育人模式变革。杭州市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入手,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切实通过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评价在育人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首先是切实保障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为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杭州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参加集体体育锻炼有效实际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校园足球等活动,促进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提升。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1998年起,杭州市每两年交替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科技节。2001年起,每年举办中学生社团文化节。此外,全面推进器乐教学进小学课堂,确保每位学生小学阶段至少学会一种乐器。同时,杭州市连续10年以“童心向党”为主题,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开展“天堂儿歌”创作和演唱比赛,唱红了《小魔笛》《月儿》等一大批全新创作的儿歌,充分展示全市未成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将“盆景”化为“风景” 最美现象丰满教育的精神世界
    “最美现象”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最美杭州人”集群更是对“最美杭州”最生动的注解。如何让“最美现象”从“盆景”化为“风景”,继而丰满教育的精神世界,杭州有着自己的诠释。
  有一个孩子,两年如一日,观察校园天空,关注空气质量,建立了长达582天的校园天空档案,写出了一份《校园天空观察报告》,体现了现代学生的社会责任。他叫徐子杭,第十届杭州市“美德少年”。至今,杭州连续十一年举办“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树立了一大批可亲可学的最美榜样。
  有一位老师,学生曾这样评价他:小费是个真正的帅哥,你的帅气之处不仅在于被千万学子赞叹的“把数学教神了”的魔力,更在于你对学生、对教育的绝对忠诚。他叫费红亮,杭州高级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第三届“感动杭城十佳教师”,也是首届浙江省“最美教师”。在教师层面,杭州也通过“最美教师”评比、“最美教师”巡讲等形式,在教育系统阐扬“爱心、责任、奉献”的教师最美精神。而在去年9月评出的10位首届浙江省“最美教师”中,杭州占了三席。
  在家庭层面,一场关于寻找“最美”的行动也在展开。今年1月23日,杭州市启动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市民们纷纷踊跃参与,晒家庭幸福生活、议文明家风、讲和谐故事、秀家庭梦想。最终,上城区鲁立清等10户家庭被命名为杭州市“最美家庭”。
  全方位的关爱,从“”做起
  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为花季护航
  “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正确对待挫折,把磨砺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正视自我、珍惜生命,经得住风浪的考验和挫折的打击。”这是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今年6月份的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讲话。
  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杭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有序推动,已经建立起由市级、区(县)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到2013年底,杭州市所有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站。以此为抓手,在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课、开展心理咨询、组建心理社团、推出心理主题活动等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按照省心理指导中心的心理教师A、B、C三证体系,杭州市培养不同梯队的心理教师,持证上岗。截至2014年底,杭州市有A证教师219人,B证教师2341人,C证教师已达2万人。
  在校外,更有两路热线成为青少年学生可以倾诉心声的良师益友。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是团中央首批全国12355服务台的建设试点之一,“心灵花园”项目连续2年列入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事项目,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服务台九大服务项目中,心理咨询被列在了第一位。而1994年杭州市面向全市学生建立的“杭州市学生心理热线”,一直为全体中小学生提供公益心理咨询,对学校的心育工作形成有益的补充。在它的带动下,各区、县(市)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心理援助中心、心理热线。
  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学生热爱 “美丽学校”:各美其美的育人集体
    “美丽学校”是杭城今天的热词。近来,数百万老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了一场寻访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活动中去。那么,“美丽学校”究竟美在何处,又何以激发社会的广泛参与呢?
  2014年,杭州率先实施了“美丽学校”建设行动,确立了50所“美丽学校”建设重点培育学校,100个重点培育项目。通过典型引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将“美丽学校”建设工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
  以“环境雅致、品质一流、师生发展、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为建设目标,重点推进“美丽校园”“美丽课堂”“美丽班级”“美丽教师”“美丽学生”的“五美”工程,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全市各中小学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自主开展“美丽学校”创建工作,不断丰富“美丽学校”建设的内涵和形式。杭州市的“美丽学校”建设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各美其美”的生动局面,“美丽学校”真正成了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学生热爱的优秀的育人集体。
  目前,杭州市“美丽学校”建设领跑全省。成了教育系统贯彻“美丽中国”“两美浙江”和“美丽杭州”战略的生动实践。2014年,该项目荣获杭州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创新奖”。
  积极引导,家校合力,共同成长 协助家长当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这一层特殊的“师生关系”,原本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当“老师”的经验。如何协助家长当好“老师”,这也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长期以来,杭州市高度重视并发展家庭教育。中央8号文件颁布后,杭州市本级和辖下13个区、县(市)均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并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目前,全市有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机构204个。同时,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杭州市家庭教育热线”、“名师公开课”家庭教育专栏等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平台,加大对各年龄段家长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此外,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访工作,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杭州市还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为主题,贴近家长需求,体现亲子特色,通过家长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家长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组织开展以“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好妈好爸好家风”宣传活动,倡导和培育优良家风,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家下基层,深入开展“百万家庭共成长”千场家庭教育知识进家庭和“家庭教育指导农村十校行”送教下乡等活动,2008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报告会、讲座等6000余场,累计受益家长154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99万份,编印书籍21万册。
 
  校内读万卷书,校外行万里路
  “第二课堂”成为实践育人工作品牌
  实践是涵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杭州进行了大胆创新和三步跨越,使学校“第一课堂”与社会“第二课堂”紧密融合,使中小学育人工作更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成效显著。
  2008年,杭州市创新性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通过合理布局,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馆教育资源,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强工作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协调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强有力地推进全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工作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共有“第二课堂”场馆110家,与全市400余所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截至2014年,参加“第二课堂”场馆活动的学生已近1100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智慧化建设。2012年2月14日,以市民卡为平台,启用了“第二课堂”电子门票系统。2014年,全市“第二课堂”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布,完善提升了“第二课堂”系统的刷卡查询、场馆导航和活动交流的功能,方便了全市中小学生参与全市第二课堂活动。
  下一步,杭州市将强化“第二课堂”场馆教育资源和新课程改革的有机衔接,加强第二课堂教育资源课程化、体系化,推进“一馆一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教育内涵和课程品质,服务全市青少年学生共同成长。同时,重视并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实施村、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等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中小学质量强市教育基地等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有素质教育实践基地5个、法制教育基地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2个。
  各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全市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打造 “西湖蓝
  净化育人环境,让孩子在教育天地的“西湖蓝”中长知识、宽视野、受教育、享快乐,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杭州市坚持把社会文化环境净化优化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作,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是对整体育人环境的净化和整治。持续开展“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专项行动,鼓励中小学生“绿色上网”和“文明上网”。设立12318网吧举报投诉电话,开展“先进网吧”、“星级网吧”等评比活动,带动网吧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大力整治清理校园周边各种不良场所及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制定中小学校各项应急管理制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是对少儿文艺精品的鼓励与扶持。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影视动漫产业发展,动漫作品产量和获奖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连续11年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积极创作了《郑和下西洋》《虹猫蓝兔光明剑》《乐比悠悠》《秦时明月》《梦回金沙城》等优秀动漫影视作品,其中《梦回金沙城》成为中国首部入围奥斯卡的动画片。同时,杭州市鼓励少儿读物的创作生产,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举办“名家经典名师讲坛”系列公益讲座,让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真情关爱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全市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阵地,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采取“代理家长”、“亲情电话”、“城乡少年手拉手”、组建“留守小队”等形式,举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坛、开展“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六一”慰问和暑期关爱活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与代理家长同过暑期夏令营等丰富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全市特殊群体未成年人能够快乐健康成长,共享属于他们的 “西湖蓝”。
  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培育核心素养 “权利、责任、奉献”伴随孩子成长
  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契约精神?公民对公共空间负有怎样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问题看似不难回答,但真正要外化成行为、落到实处,却非一日之功。
  在拱墅区有一个“运河公民节”,规定每年的11月份为“运河公民节活动月”,以节日形式开展区域特色的教育活动,展示区域公民意识培育的亮点和特色。另一方面,拱墅区还编写了《运河小公民手册》,搭建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框架,向学生诠释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必须明确的权利、责任、规则。“运河公民节”的创设,使学生、教师、家长重视公民教育,更使得公民意识培育与学生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
  “公民爱心日”是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开展关爱帮扶活动,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累计募集社会各界捐款1100余万元,书籍43万册,近百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近千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得到捐助。
  在杭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针对性活动还有很多。比如:“蓝色梦想,美丽杭州”环保社团联盟、青少年助力“五水共治”行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每年的“学习雷锋,做小小志愿者”活动,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中学生花季志愿者服务活动,则大力弘扬“爱心、责任、奉献”志愿服务理念。据悉,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志愿服务将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要求高中生志愿服务总时数不少于72小时,初中生不少于36小时,为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