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公示地下工程出现在保护名单中还是第一次

05.11.2014  07:57

     杭州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公示地下工程出现在保护名单中还是第一次

    听一听老宅的故事 摸一摸历史的印迹未来,它们不会成为湮没的辉煌

记者 李忠 丁以婕 摄

    杭州的各个角落里,散落着历史的气息,建筑,则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昨天,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开始公示,公示时间到12月3日结束,市民可以在市规划局一楼大厅、市规划局网站以及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看到公示的内容。

    第六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单是2011年12月9日公布的,一共有53处,这些建筑,有些是在小巷子里,有些在西湖边,有些在繁华的街道旁。市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七零四一号楼及地下人防工程、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机修车间建筑群、杭州氧气股份有限公司建(构)筑物群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汪工说,地下工程出现在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中,这还是第一次。

    这次公示的内容,就是确定每个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要求和保护范围,拆除周边的违建,修缮保护后能不能继续作为学校、办公或者民居来使用等等。

     李朴园旧居 还听得见老宅的喘息

    曙光路135号,是座青砖实叠的西式平房,砖木结构。列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约有300平方米。临着曙光路外墙的石碑上,“杭州市历史建筑”几个字还清晰可见。石碑上,寥寥几语,写的是宅子主人李朴园的生平。比起他的名气,后世的记录显然少得紧。这位连家人都不能留下一张他的照片的李先生,形象只能从他亲自设计的宅子中略窥一二了。

    记者来到老宅时,有两个女大学生正在门前,叩响铁门许久,出来应门的李先生小女儿李梅婉拒了两人参观的要求。“这房子不对外开放参观,这是自己住的。

    文化名人后代还生活在故居老宅中的情况并不多见。李梅今年已经76岁了,儿女在周末会与她相聚。平时的生活,守着宅子,也是守着近70年的回忆。

    而对于每天回家必经过这座老宅的吴大姐而言,这只是一座令人羡慕的有院子的房子而已。“不知道里面住的是谁。我在这旁边住了10多年了。

    李宅于1936年建成,李梅介绍,这是三开间的格局。以前有个阁楼,用于收藏画。父亲李朴园在世的时候,“潘天寿、徐悲鸿,经常踏过门口的那个门槛。”李梅说,“当时,大家都觉得,你是朋友就给你留一幅画。可惜,后来这些画都在流离中湮没,一幅也没剩下。

    李梅说,从1945年开始,除了2006年因手头拮据,将房子租给一个澳大利亚商人两年外,她一直住在这座老宅里,房子都已翻新数次了。

    年纪大了,李梅自顾已不易,院里的花草更无人打理。她回忆,父亲很爱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有牵牛花,有茑萝花,还有一株很高的芙蓉。“曾经有人说,在杨公堤上都有人能看见我家的花。

    “为防白蚁,去年地基重新做了。今年,屋顶也要翻翻新咯……”李梅俯下身扫起地下落叶。

    “”一座老宅,不容易。

     西华大楼 曾经的“七重天”辉煌不再

    西华大楼,在解放路和浣纱路交叉口的井亭桥边。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四个字略显陌生。

    找到解放路216号的门牌,已到夜晚,表店里的白光很亮,而楼上的建筑则是黑黢黢一片。

    这座少有人知道的西华大楼,曾经是解放前杭州的最高建筑。建筑风格仿欧洲现代主义风格,混合结构。其西侧为6层,东侧为7层。杭州的“老房子专家”仲向平在档案馆查到的一份1936年的本地报纸,记载了西华大楼建成时的辉煌:“杭州之欧式建筑,首推杭州城站……今年井亭桥畔之西华大厦,又一七层高楼矗立吾人眼前,崇楼杰阁,此时遂可睥睨杭州。

    当年的西华大楼,身处老城之中心地段,又是杭城最高楼。繁华,自不需多言,老百姓都称它“七重天”。“当年,楼下几层,是商业用途,楼上几层是办公。因为一层是西华眼镜店,因此老百姓简称它西华大楼。

    如今的西华,“”于解百、银泰等后起之秀的包围中,难现当年繁华:外墙还算平整,但沿着一侧的小门走上去,木质的楼梯咚咚作响,昏暗的楼道内,依稀可见凌乱布满墙面的电线。

    “现在办公、住宅两用,但楼的内里一直没有大修过,一直保持着原样。”仲向平回忆,“只有外墙有粉刷过。”建筑的内部,建成时,一楼地坪以水磨石或者水泥铺设,二楼以上则采用打蜡地板。

    岁月如梭,楼还是当年的楼,一点没变,可辉煌不再了……

     艮山门抗日战争碉堡旧址 历史的痕迹渐渐剥落

    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建成的碉堡,如今成了堆置生活废弃品的“垃圾场”。

    “那里平时根本没有人去。”在艮山门站货场值班的门卫说。绕道半个多小时,到了位于这座临铁路而建的碉堡旧址时,眼前的“历史建筑”内,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废弃品。成了一座“垃圾场”。

    碉堡旧址,划进保护范围的约有80平方米。临铁路而建,包括碉堡以及旁边连着的一间平房。碉堡为砖混结构,远远望去是一个圆筒的形状。资料显示,它高约8.5米,直径约4米,分为三层。如今的碉堡已经不能攀登,只能从外面观赏。

    还未走近,已经闻到铁锈的味道,混杂着垃圾的臭味。大门虚掩,望进去,沙发、油漆桶、旧衣物等生活垃圾已经“占领”了这处旧址。杂草遍地,荒芜的景象还是让人唏嘘。

    在艮山门站货场上班的陈师傅说,前几年“9·18”的时候,会有人专门来找碉堡旧址缅怀,现在那边“”了,去的人也少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钱伟锋 见习记者 徐夏欣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