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救杭州珍贵的文化记忆 一场“时不我待”的拜师仪式

02.12.2014  10:19

    昨天,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在杭州艺苑艺海剧场举行。

    9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捧上鲜花,分别献给9位老人,恭恭敬敬地向他们行三鞠躬大礼。

    随后,舞台空出来,9位年轻人依次上台,向台下的观众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

    独脚戏、小热昏、杭州评话……一个个有着杭州独特风味的曲艺节目,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场声。

    这场看似热闹的拜师仪式背后,却充满了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时不我待”的拜师仪式。

    杭滑,有着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的纪录:一个院团,承担了8大非遗项目的传承重任——独脚戏、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滑稽戏和杭剧,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个。

    9位老人,分别是这些项目的国家级或省级传承人。他们多数年事已高,最年长的,接近90岁,即便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那个——杭滑董事长、独脚戏传承人刘笑声——也已经62岁了。许多人的健康状况不乐观,像滑稽戏传承人王鹏飞老先生,他正准备做心脏手术,当天是从医院病房里被接到现场的。

    “这个拜师仪式再不举行,可能就来不及了。”刘笑声感叹。事实上,有些遗憾已经发生了。8个项目中,杭州评词的国家级传承人胡正华已于前年去世,这一项目已暂时没有了传承人。“曲艺这种表演的艺术,只有动态的传承,才是真正的传承。没有了传承人,是很大的损失。

    在拜师仪式之前,青年演员们已经多多少少跟老师学过一些本领。“不过,多数只是皮毛,一招半式而已。”杭滑总经理董其峰说,正式拜师后,老师们会更系统地教,年轻演员们也会更有方向性地学。

    其实,杭滑这些年为抢救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做了许多工作,目前已为7个非遗项目整理出版了专著,对每个非遗传承人都进行了文字、音频、视频的记录工作。一些非遗剧目也频频获奖,董其峰今年凭借滑稽戏获了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杭剧《永远的雷锋》进入了省“五个一工程”;杭州评话和小热昏获国家精品工程扶植基金。

    尽管如此,这些非遗曲艺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依然困难重重。“毕竟,它们与时代有些距离。单纯走市场,举步维艰。”刘笑声说,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它们、保护它们,“它们,是杭州珍贵的文化记忆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