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4年杭州教育亮点之八:构建产学创交融的人才培养高地

01.01.2015  00:24
              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治国理念。建设“美丽杭州”,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回应。2014年,为了让杭州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福祉,杭州市教育局以共建共享“美丽杭州”为己任,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书写了一篇篇“美丽杭州”的教育华章。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学创交融的人才培养高地
            10月18日,杭州旅游创意中心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师生研发设计的旅游GPS导航软件系统,以其独有的技术含量和实用性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研发团队代表汤益军老师介绍,该系统现已在西溪湿地使用,每天为上千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据了解,该中心成立后将充分结合浙大城市学院相关院系的课程设置、毕业创作、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教学环节,为杭州旅游对外宣传、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普高、上大学,最终找到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二是高校在自身利益和产业化扩张的驱动下,高度迎合了学生家长们这一非理性、不健康的教育消费需求。于是,高校大幅扩招,非理性的海外留学人数迅猛增长,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更是不断高涨。当毕业即失业,海归即海待的窘境出现时,很多家庭只有面对“财才”两空的惨淡结局。集全力供给、培养出来的孩子陷入了市场中难就业,自身又不能立业创业的“两难”境地。实际上,面临“才财”两空局面的还有广大实体企业,在就业难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和人才荒。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合的、能用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人才资源的匮乏无法支撑企业进一步的转型和升级,企业创造不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其生存和发展也非常艰难。作为各类民企汇聚的杭城,此类矛盾比较突出。破解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必须加强产业和学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杭州市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基础上,出台了《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对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和一系列安排,使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产学对接模式。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要从政府、行业、企业、园区、高校等方面出发,建立四个工作机制,并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企业的参与,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二是提出在高校设立技能名师工作室,支持校企人员交流合作;三是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共同体,将企业及有关产业园区接纳学生实习、实训情况纳入承担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评选、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园区评优、上等级范畴,作为其中重要指标,在企业及有关产业园区组织认定一批市级产学对接示范性基地;四是支持校企共建职工培训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五是提出税费优惠政策,企业向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市属高校设立的教育基金会捐赠,用于学校人才培养,准予按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扶持建设特需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示范(培育)专业10个,技能名师工作室30个,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10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0个,组织100名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该文件出台后,市级部门和高校积极响应。
            随着《实施意见》的深入落实,类似于将高校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产业对接模式将不断涌现。同时,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高校、企业、行业、园区、政府将充分合作,进一步健全产学对接的体制机制,拓展校企合作途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发挥教育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产学结合、多方共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市委办发〔2013〕84号),杭州市系统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项目无偿资助、杰出创业人才培育扶持、创业融资扶持、经营场地补贴、工商登记、税收扶持、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副市长陈红英作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代表赴京在会上作了题为《综合施策,全力打造大学生创业“杭州品牌”》的典型发言,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工作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