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打响城中村改造提升攻坚战 乱象丛生

22.03.2016  06:23

改造中的滨江码头村。

    春风拂面,75岁的杨善昌老人站在村口,惊喜地望向两幢换上“新装”的农民房。

    4层高的墙面,重新铺上了米黄色、红色相间的瓷砖,与周边灰头土脸的农民房相比,档次高下立判。“这是村里打造的样板房,接下来家家户户的墙面都要这么改,好看着咧。

    一条3公里长的溪流,穿村而过,这也是杨善昌常遛弯的地方。眼下,工人们正紧张施工。 “河里的垃圾不见了,河边的违建都拆光了,河岸在建游步道。”不出意外的话,今年6月份,杨大伯记忆中那条清澈见底、能抓鱼游泳的牌楼溪,就要回来了。

    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何止杨善昌。今年,杭州启动了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蝶变正在进行,主城区246个城中村即将迎来它们的新生……

     遍地违建、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

    杨善昌所在的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比邻西溪路,三面环山。山的另一面,就是西湖景区。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大量外地人员涌入。最多的时候,本地居民2000人,外来人员1.8万人,接近1∶10的比例。

    为了留住尽可能多的外来人员,当地居民近些年来,“见缝插针”搭建各种违法建筑,用来出租。

    房前屋后,甚至是杨家牌楼溪流上面,都搭了各种棚子。最夸张的是,一户人家在村口用木板、砖头搭出了2000平方米的出租房,隔了140多间,住进了五六百人。

    暗无天日的自建房,随意拉扯的电线,租户们晾晒在外的衣物,随意停放的车辆等,一起组成了杨家牌楼特有的城中村真实写照。

     违建多、人流密集,杨家牌楼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去年5月,村里一户人家的煤气瓶燃烧。10多分钟后,消防车呼啸而至。可到了村头,犯难了。

    1公里长的村道两边,是各种违法建筑,以及占道经营的店面。最窄处,别说车子开进来,连人都要侧身走。

    无奈之下,消防队员只能铺水带救火。还没等水带铺到燃烧点,村民们已经自救把火扑灭了。

    “还好火势不大,要不然真的是火烧连营了。”社区书记朱荣华至今仍心有余悸。

    此外,生活污水直排的杨家牌楼溪,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垃圾堵塞河道,一到夏天,散发恶臭,居民不得不掩鼻而过。

    杨家牌楼曾经的种种乱象,正是杭州城中村的一个缩影。

    在杭州主城区的版图上,或密或疏地分布着246个城中村。它们位于城区边缘,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保留农村模式。

    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差、公建配套不全……这些“隐匿”在喧嚣城市中的村庄,已成为杭州城市的一道“疮疤”。

     改造城中村,迫在眉睫。

    246个“都市村庄”蝶变进行

    三种改造方式

    提升246个城中村的“颜值

    今年2月份,《关于开展杭州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5年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实施意见,接下来5年,每年都会有城中村完成改造。比如,今年要完成西穆坞、蒋村等21个村的改造;2017年,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率先完成。

    杭州打响了城中村改造提升攻坚战,并确定了三种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和拆整结合。按计划,到“十三五”末,杭州要将246个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区。

     事实上,很多城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在这次实施意见前面,早已经行动起来。

    去年8月14日,西湖区召开全区城中村改造的动员会。会后第三天,朱荣华就拉着施工队,先给自家拆违。

    大型切割机火星四射,很快,他家院子的铁围栏被拆,用水泥浇筑的地面被敲掉,近200平方米的违法车库也被夷为平地。

    “搭这个小院子,曾经花了10万多块,现在说拆就拆了。”朱荣华坦言,不心疼那是假的,但作为社区书记,“这个头,是要带的。

    此后,社区主任等干部也纷纷带头自拆。社区干部的带头作用很明显,截至目前,整个杨家牌楼已拆除九成以上的违建,今年6月底,所有违建将全部拆完。

    房屋出租,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无疑,拆除违建是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为了推进城中村改造,当地宣传发动时有一个提法:“减员不减收,减房不减财”。

    朱荣华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眼下,租他家房子的租客有20多人,跟以前比少了1/3。但因为拆除了违建,居住环境改善了,每一间房的月租金从300多元涨到600多元,租金总收入比以前还要多500多元。

    此外,留下街道请来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整个杨家牌楼进行了设计,并在村口人流密集处,打造了两套样板房,统一进行房屋屋顶和外立面改造,让过往居民都看到了成效。

    “这样上档次的农民房出租,租金肯定会大涨。”朱荣华说,今年还将实施城中村准物业管理,同时引导居民发展上档次的民宿,提升房屋出租业的含金量。

    与杨家牌楼相隔数百米的西穆坞社区,采取的是另一种改造方式——拆除重建。

    2011年3月,西穆坞率先在西湖区启动城中村改造。如今,由品牌房地产公司代建的9幢农居房已基本建成,沿杨梅山路一字排开。时髦的外立面、大气的景观布局等,与马路对面的两个高档楼盘,几乎看不出差别。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社区还邀请了7名村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全程督查。“我们这里将是西湖区最好的农居房。”西穆坞社区书记俞强自豪地说,不出意外的话,今年6月份,135户居民将搬入新居。

     一村一策

    提升城市功能,也留住“乡愁

    城中村改造,不仅比颜值,还要拼气质。

    据介绍,这一轮城中村改造,杭州各地对不同的城中村首先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再作出科学的规划。适合于发展商业的,则在完善商业配套设施上做文章;适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则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适合于发展创意产业的,则在保护和转型上吸引目光。

    “一村一策”的改造方案,既很好地传承了城中村的历史文化,又提升了城中村的城市功能。

    西湖以西,留泗路上的东穆坞村,明朝时期就有了,这里三面环山,坞深景秀,人文遗迹众多。

    今年东穆坞启动城中村改造。拆之前,先在村中心建起了农村文化礼堂,雕梁画栋、白墙红瓦,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文化大礼堂、文化长廊、道德讲堂、文化展厅、露天戏台、穆坞土祠等部分组成。

    这里,有反映原住民世代耕作的垄米、石磨等老物件,有反映村庄变迁史的巨幅油画,还有在去年治水时打捞的古迹残骸等,都是东穆坞人乡愁的见证。

    “绝不能让东穆坞所记载的城市历史、城中村原住民的城市记忆在大拆大建中消失。”东穆坞村主任张有利说,今年4月份,改造好的文化礼堂将对外开放,讲述东穆坞村变迁背后的故事。

    依山傍水的转塘街道大清社区去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主要涉及农居立面整治、庭院改善、溪沟治理、绿化建设、道路改善等项目,预计4月底完工。

    社区引入了专业民宿公司,想把大清谷风景区内的大清社区建成时尚旅游基地。值得推荐的是汽车露营基地,它设房车区、露营区、停车区、烧烤区等,每个车位都有一个家庭活动区,配备露营所需水电设施,供大人烧烤、孩子玩耍、运动等。

    此番杭州城中村改造,西湖区是任务最重、数量最多的主城区。该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城中村发展所依赖的多是土地和房屋租赁,如今改造后可以多方位发展,包括旅游、休闲、商业、会展等。借改造之机,城中村不但自身谋得了转型,还提升了城市功能。

    当然,一个城中村要顺利推进改造,面临重重考验。

    比如,动辄上亿元的改造资金,从哪里来;规划要赢得多数居民的“欢心”,才能启动;拆迁补偿标准要获得多数村民认可,改造方能实施;今后,如何按照新型城市社区的管理要求,进行长效管理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基层的治理智慧,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破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郑静飞 郭秀勤 实习生 贺琴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