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杭州 我的家 我的梦”外来务工人员诗歌大赛圆满落幕

18.09.2015  08:24

在杭州,他们推开了一道诗意的门

打工诗人之家”来送锦旗。 记者 丁以婕 摄

我的杭州 我的家 我的梦 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诗歌大赛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杭州日报 杭州是一座诗意之城。

新杭州人用一颗诗意的心,推开了城市的门。

他们的参赛,表达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这些文字,就是他们坚持送出的玫瑰。

持续了一个盛夏后,由杭州市总工会和杭报共同举办的“我的杭州 我的家 我的梦”外来务工人员诗歌大赛,于9月秋色渐起时圆满落幕。无论获奖与否,我们相信,每一位参赛者都感受到了秋天的喜悦。

本次诗歌大赛的热度自它开始之日起,就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至截稿日,有近一千人前来参赛,投稿总篇数达1277首。而在截稿日过后,依然有读者寄来自己热情洋溢的诗作。

评委们在认真审读了所有来稿后,一个普遍的感觉是“三个想不到”:想不到参加的人那么多!想不到诗歌的质量那么高!想不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可以发现!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诗意中栖居

本次诗歌大赛的参赛者年龄跨度大,有70多岁的老者,有18岁的大学生,职业更是涵盖社会各阶层:IT行业的工程师,学校教师,美容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诗意的心,在这个被“互联网+”洪流所夹裹着的时代中,努力追求一种“诗意地栖居”。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这个概念的界定,我们感觉模糊。杭州市总工会一位接触一线广大职工的干部说:“当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学识、教育、眼界,都已远远超越第一代移民,因此,整个社会也应当改变陈旧观念,以新的价值体系来重新对待这群奋斗者,正是他们,给城市带来了新鲜血液和蓬勃朝气,他们理当成为改革成果的共享者。

这为我们厘清了对于参赛者身份的判断:他们,就是新杭州人。

在诗歌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杭州的“打工诗人之家”一行人,来到报社送锦旗,说,感谢杭州日报对打工诗人的关注和扶持。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之余,他们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也渴望社会的认同。

诗歌大赛,无疑让他们有了发声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奖与否,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努力。他们用生活编织的诗句,或将成为一个时代,最为隐秘、最为真实的记忆。

诗歌,或许是我们用来抵抗庸常生活的秘密武器。在这近1300首的诗歌里,我们看到这种诗意的姿态在流淌,它就像桂花的香味,漂浮在杭州的街巷中。

有意义地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如果仔细阅读这些参赛诗作,我们会得到答案:真切的爱,和对生活的拥抱。

就像一个人面对逆境时应该怎么办?1993年出生的参赛者傅淑青回答得很出色:她16岁初中毕业后,就到镇上的小作坊打工,每天高强度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碎布、线头、缝纫机、麻木的工友、无望的流水线生活侵蚀着她的时间。但她走了出来,用文字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去年9月30日,打工诗人许立志自杀身亡,傅淑青和他认识两年多,她真的很想告诉许立志:无论再怎么苦,再怎么艰辛,首先得活下去,并且好好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去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的声音在参赛者中都可以听到:他们乐观,但并不盲目;他们努力,坚持着方向。

如果说这些诗在艺术上有所欠缺,那些真情实感会让人忽略这些,让我们深深感动,就像那位民工子弟学校的柳老师,他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柳老师送给自己的诗歌,诗,是老师鼓励他们的礼物。

而对于我们,诗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礼物。

杭州是一座诗意之城,这些新杭州人,他们用自己的诗意之心,推开了城市的门。对于参赛者,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用尽力气去爱,其余的,就交给命运。他们的参赛,表达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这些文字,就是他们坚持送出的玫瑰。

听听评委怎么说

希望杭州成为真正的诗意之城

孙昌建(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副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读着读着竟然眼眶湿润了起来。

我不能说每一首诗都让我感动,但有的诗的确让我心里格登一下的,比如傅淑青的《就这么坐着》——

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我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我听到时光流走的匆匆脚步/我听到成品衣上市老板的笑声/我听到同伴感叹 缝纫机前的青春/每分钟只值一毛钱

当时我就感叹,舒婷的《流水线》写出已经三十年了吧,可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春还是“就这么坐着”。据说某女明星参加真人秀的出场费为一分钟6万元,这可能是物有所值吧,但“每分钟只值一毛钱”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异乡建筑工》也是我喜欢的——

竣工时,颤抖的双手接过/一叠汗水浸透的钞票/把它当作比乡村晚稻还迟熟的粮食/在寒冬来临时邮寄回家/给妻儿老小,过一个暖冬

暖冬,这一词可能正是这次诗歌大赛带给我的感觉。

参赛者众,参与面广;草根之气,扑面而来;生活气息,息息相扣。诗歌来自哪里,真情来自哪里,这个不用我再多说的。有的诗或许从技术上说还欠火候,有的还可修剪,有的则切入点太大太直,直奔主题而去,不是说不好,就是说细读起来尚有遗憾。但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成功,说明诗歌有读者,读者也需要诗歌;希望杭州成为真正的诗意之城。

那一种懂得的心疼

陈曼冬(杭州市作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

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样才算一首好诗?其实我也不懂。只是觉得如果文字里能够传达出一种情绪的认同,应该就不错。在这场诗歌征集活动中,我看了很多诗。语词华丽的有,技巧纯熟的有。而我总是想寻找那一种懂得的心疼。

那位投稿时叫做游金的诗人写道:

到杭州五个年头了/用你们的话说,不过一挥间/住过的地方,记得几处,忘掉几处/没什么伤心之事,没什么深刻之事/无非新的覆盖旧的/大雪和台风,激起的一点风浪/比昨晚的晚餐消失得还快

大约十多年前,嗯,就是建国五十大庆的那一晚,在所有绚烂落幕之后我陪着一位老友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直走到了万寿路。在我的那个租来的小房子里烧了一碗康师傅方便面给他。他端着面失声痛哭,而我也默默地流着自己的泪。大约所有曾在异乡漂泊的人都有过被这座城背叛抛弃的刹那,就像诗里说的,没什么深刻之事,无非新的覆盖旧的。

可是生活中还有一件美好的事情:诗。谢谢这些美好的诗作唤起我们曾经的记忆,替我们表达,帮助我们释然,懂得我们的心疼。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张海龙(《我们读诗》发起人)

白天/在工厂里/我拿着工具/为老板打工;晚上/在宿舍里/我拿起笔/为自己的心灵打工。”这样温和而倔强的句子出自郭祥勤先生之手,他的职业是个公交车司机,早些年开货车,业余时间写诗写小说。这种生活,正如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所说——“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另一个我”。

和他一样,各路写诗人之多,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他们身份各异,做保姆的,当保安的,搬运工的,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在街头修自行车的……辛苦劳作之余,他们为生活歌唱,为心灵抒怀,让“另一个我”水落石出。

他们的写作热情总让人惊讶:何以艰难生计竟未能磨灭一颗诗心?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可是若没有奇幻梦境活着又有何生趣?他们可能写得还并不是很好,可他们正在以文煮粥去宽慰精神的肠胃,他们驱文成兵去抵挡尘世的悲愁。他们从不抱怨,也从不憎恨,他们绝不抛弃,也绝不放弃。他们始终像个真正的诗人那样认为: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生活很美好,并且值得一过。

在简单的赞美之外,你是否能感知那种真正的“诗意栖居”?在社会的底层,你是否能体会那种生命的尊严?你以为文艺仅仅是浮在生活上面的葱花么?

不,你错了,文艺其实是一把枪,而诗正是呼啸的子弹。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郁葱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