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杭州市港南村:造地尽显“生态范”

29.06.2018  00:00

  杭州市港南村在垦造水田过程中,不再用混凝土硬化水渠和田埂,最大限度保持了项目区田野风光。

  新修建的水渠、田埂不再实施硬化,与周边田野风光相协调,这是浙江省垦造耕地项目出现的新景象。

  6月15日,记者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采访时,村委会主任康宏果说,村里有个正在施工的垦造耕地项目,建造的水渠和田埂的材料不用混凝土,被称为生态水渠和生态田埂。 

  水渠和田埂工程是垦造耕地项目的一部分。这些年,在记者的印象中,项目施工材料离不开混凝土,筑成的水渠俗称“三面光”水渠,田埂路也被硬化。生态水渠和生态田埂是啥样?记者好奇地跟着康宏果来到项目现场。     

  现场竖着一块港南村垦造耕地项  目施工牌,其实是个垦造水田项目。记者弯下身子,看到水渠内壁采用了松木、竹片、环保布等材料。只有与水渠贯通的沉沙池,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但从池底至池口,设计者设计了一条斜长的导流板。“这条导流板主要为青蛙、蚯蚓、蛇等生物的爬行、迁移提供通道。”面对记者猜疑的眼光,康宏果解释道。

  走在田埂上,脚下响着嚓嚓声。田埂路用泥土、石子铺设,松木桩护基。据了解,该项目规划新增耕地面积约70亩,建造的生态水渠约600米长,生态田埂约1200米长。康宏果说,从建造成本看,生态水渠、生态田埂与硬化的水渠、田埂相比差不多,只是施工过程要复杂些。“用于水渠的松木桩长度约2.5米,每根桩都要费劲打下去,深度约为1.9米,这样才能确保水渠边坡的坚固与稳定。”     

  其实,早在2017年5月,余杭区瓶窑镇外窑村土地整治项目就已经采用了生态水渠、田埂路的技术。

  据了解,这两个项目在施工中采用了相同的技术,却为何使用了相同的材料?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土地整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松木桩做骨架,竹排片挡土,环保布防土壤流失,这三种都是生态材料,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施工工艺相对简易,造价也与浇筑混凝土水渠差不多。这些材料自重较低,不容易发生沉降;松木桩相对不易腐烂,可保存较久。

  在看了记者现场拍摄的照片后,浙江省土地整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余杭区垦造耕地项目的生态水渠、生态田埂,目前在浙江不多见。水渠、田埂建设不搞硬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迁移、生存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这种生态造地的做法值得倡导,但垦造耕地项目如何做生态工程,选用什么材料,各地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这位负责人说。

来源:2018年6月28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