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局:以“社会协作”拓展公共阅读新空间

07.03.2017  23:36

  (杭州局孙立波)去年以来,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将改善民生作为本职要务,以杭州图书馆为突破口,通过开放办馆,融合社会力量、广纳社会资源,推动阅读服务从“图书馆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有效地拓展了公共阅读新空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省局寿剑刚局长给予批示肯定,认为杭州的探索性工作“很有意义”。

  拓展五个新空间

  一是“中心馆+主题馆+24小时图书馆+漂流书亭”打造网格化布局的公共阅读新空间。利用品牌优势将众多社会力量纳入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在几乎是“零投入”的基础上,新建主题分馆7家,24小时图书馆2家,市本级累计有主题分馆13家、漂流书亭120个,构成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

  二是“悦读”和“悦借”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通的读者借阅新空间。与各大书店合作推出“悦读”服务,将阅读选择权交给读者,颠覆了传统借阅模式;推出“悦借”服务,实现线上借书、快递到家。同时以临安、富阳、桐庐为试点,推出手机点点、送书到身边的“掌上农家书屋”项目,惠及农村群众。

  三是社会力量合作开展阅读活动拓展阅读体验新空间。2016年,引入企业、社团、个人举办内容丰富的公益活动1400余场;创新管理和运作模式,让市民全面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全年志愿者服务达7080小时。

  四是引入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智慧云空间。基于文化部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努力,阿里蚂蚁金服主动伸出橄榄枝,免费赠送自主开发的“智能咨询机器人”服务,帮助市民通过微信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此举为国内公共图书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五是基金会搭台构筑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新空间。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通过募捐、拍卖等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2016年共收益300多万元,新募集资金51万元,有力补充了事业发展经费。

  实现一个突破

  通过社会合作,打通了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场馆建设从体制“内循环”向社会合力共建的模式转变,有效缓解了公共文化事业资金不足、场地有限、人才贫乏等问题。

  推动三大提升

  一是提升了市民获得感。在杭州主城区增加近1万平方米的公共阅读空间,有4.6万余人次在书店外借图书17.2万余册;通过手机APP完成接力式借阅13.9万余册;“悦借”服务开通2个多月,用户下单8880次,送出图书2.34万册。2016年杭州图书馆接待读者405万人次,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和活动的满意度达90%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市民对图书馆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获得感日益提升。

  二是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推动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更为精准、有效。在不增加政府财政、人员投入的情况下,拓展了公共文化设施阵地,提高了图书的流通册次,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推动了“供需对接”,形成了社会合力参与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是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杭州市民的阅读热情,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央视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转载近百次,仅去年一年,广东、湖南、山东等地33个城市的政府领导来杭学习借鉴相关经验。

东阳城市广播扶贫,助销胡柚1万斤
    小小的胡柚,串起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新闻出版局
永康台《问政时间》获评电视栏目类一等奖
    由永康市纪委、永康市委宣传部、永康市督考办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