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探索志愿者服务新模式

20.08.2015  09:17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文化部将2015年确定为“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年”。杭州市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积极引入志愿者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在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示范活动品牌化、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1700余名,参与志愿服务5500余人次,服务时长达6.7万余小时。

  一是搭建平台,打通志愿服务通道。主动与市志愿者指导中心合作,依托中心平台,发布长期类和临时类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设立社会志愿者实践基地,设置杭州市志愿者服务刷卡终端,将文化志愿者服务情况纳入全市社会志愿者平台,实现了统一管理。

  二是分类服务,丰富志愿服务载体。根据志愿者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策划推出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参与阅览环境维护、文献导引等常规业务的体验式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各类文化主题活动设计、策划、实施的专业类志愿服务项目和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合作的共建式志愿服务项目。据此,设计“小可妈妈伴小时”,“太阳风”文学社、“公益教师”、“市民合唱团”等载体,吸引了黄亚洲、冰波等社会知名人士参与。

  三是借智引力,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固定长期合作机制,与中小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图书馆基础服务,培养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业务调研等项目,推动形成志愿服务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态势;建立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以“推优”“评优”方式吸引更多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建立培训机制,邀请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负责人对优秀志愿者开展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