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快递员”最快明年初上岗 项目将选择小区进行试点

12.11.2015  11:18

    若启动人员招募,拾荒者有望被优先考虑

    城市化的进程,让变化的车轮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生活。

    富足、欢乐、智能化催生了次世代的城市文化,但往往城市病也油然而生——

    我们今天想讲的这个事,其实说起来关乎两种城市病的问号:如何管理拾荒者?如何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局?

    在几天前召开的中国城市学年会上,评选出了唯一一个民间金点子西湖城市学金奖——《垃圾“快递员”,拾荒者的另一种职业选择》(详见11月9日A2版)。

    钱江晚报对此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点大多集中于,它在现实中有推行的可能吗?

    只不过短短几天,空中楼阁似乎有了落地生根的趋势:

    昨天,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组织了杭州环境集团、浙大环资学院专家以及钱江晚报记者,展开了一场讨论。讨论中,杭州环境集团当场表态,垃圾“快递员”项目有很大的可行性,APP最快在明年年初便可上线,并将选择小区进行试点。

    垃圾为何“围城

    分类不到位是道槛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庞大的城市拾荒者游离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已成了城市中一道尴尬的“风景线”,如何管理对相关部门来说,一直是一道难解的应用题。

    再来看看另一种生活的烦恼: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市垃圾处理总量达330.53万吨,较上年增长7.08%,日均量约9055.61吨。截至2015年10月底,杭州天子岭填埋场(承担着主城区93.49%的垃圾末端处置工作)日均填埋生活垃圾超4713吨,远超2671吨/天的设计处理能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也是一根难啃的骨头。

    于是,当这个脑洞大开式的想法提出来后,很快就有了“脑力风暴”——

    《垃圾“快递员”,拾荒者的另一种职业选择》的金点子是由浙大城市学院学生沈碧溪提出来的。根据她的设想,拾荒者受雇垃圾公司,经过培训成为垃圾“快递员”,并借助互联网,预约上门回收垃圾。

    在她看来,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解决了一大批拾荒人员的就业,改善城市的形象;有助于完善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链;简化了垃圾分类的流程。

    点子见报后,大家的争论很激烈。

    赞成者认为,这样能从源头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

    反对者认为,拾荒者上门会有安全隐患,人员素质不可控,万一发生顺手牵羊或其他扰民事件怎么办?

    “这个点子,对于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昨天,杭州环境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垃圾分类杭州已经推出了好多年了,小区里也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分类回收。

    不过,有些市民的分类的意识仍不是很强,或者不知道如何分类,因此从垃圾收集的源头,就已经出现了混装的情况,不利于垃圾减量和处置。

 

    相关报道: 让拾荒者成为垃圾“快递员” 这个点子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