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彰显城市特色

28.05.2015  19:38

  五月的杭州,酷热未至,天气格外舒爽。记者跟随市政协副秘书长、杭州民进专职副主委张爱莲,市、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学联委领导,市住保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一行20余人参观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湖边邨历史建筑群,近距离感受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记忆。
  五柳巷历史街区位于建国南路以南,河坊街以西,围绕着斗富一桥、二桥、三桥,占地面积约9.8万平方米。街区内保留着民国时期所建的里弄建筑,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州到处可见的青瓦房。虽然东面的河坊街、南宋御街,西面的城站,北面的建国南路都相当繁华,可五柳巷街区却闹中取静,静默地保持了老杭州人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虽然五柳巷看上去是初建时的味道,可却是崭新的面貌。市政协委员不禁感叹保护修缮过程的不易。据市历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杭州市上城区启动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综保工程,经过长达三年的改造,五柳巷街区告别了“倒马桶时代”,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旧民居的风貌,并摇身一变以“中医街”的名义绚丽开街。有政协委员询问,在修缮保护过程中遇到居民不配合情况如何解决?市住保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确实是历保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为了顺利实施保护修缮工作,在加强宣传教育,健全法律法规,打造历史建筑保护示范工程,耐心沟通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沿着小巷边走边看,市政协委员一行来到了五柳巷的中医街。中医街墙绘以绘画艺术和中医药文化为主题,一蓬蓬绿油油的金银花枝繁叶茂,中药的清香在空气中蔓延。在这个活的“历史建筑博物馆”里,不仅可以感受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还可以走进老派茶馆小饮一杯,感受一下不会打烊的老派杭州生活。市政协委员表示,“老街引入新用途,五柳巷更活了!”
  参观完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协委员一行来到了80多岁的旧宅湖边邨。湖边邨既是一家精品酒店,又是颇具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群,由民国浙皖公路总督的张义纯建于1930 年初。
 

图为湖边邨历史建筑群

 

  推开厚重的深色木质大门,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跃入眼帘。它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出山封火、门面挂落、出檐马头和庭园水井,又巧妙地融合了欧式建筑的门楣浮雕、清水砖墙、屋顶露台和百叶窗扇,精致、大气、秀美。踏着青石板铺成的闪烁着幽微光泽小路,青涩的清水砖墙与自然相融。一楼木质窗外的墙上,一米见长的铁艺围栏里栽满了盛放的鲜花,清雅隽秀,宁静而致远。
  从建筑外墙到路面,从院落布局到室内陈设,政协委员们看得十分仔细。既要保留民国时的建筑风格,又要达到精品酒店的建筑标准,湖边邨的“破茧成蝶”同样整整耗费了3年时间。在国内一流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团队的手中,它的每一块砖、每一扇墙都经过先进复古工艺修复,进行了墙体防潮、内墙加固、白蚁防治等大量细致的工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内部装潢上,酒店方不遗余力地寻找上世纪30 年代的元素:八角桌、五斗橱、箱几、替代窗帘的木百叶、采用民国年代锡焊手艺的灯具,甚至不惜从老家具市场淘来古董……政协委员们不禁赞叹,“在用心的修复和布置之下,湖边邨历史建筑群的每个细节都呈现着道地的民国味儿。”
  参观过程中,政协委员们表示,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存有大量承载人类文明印记、彰显城市特色的建筑遗存,反映了城市变迁过程中由街巷坊弄、老房子融合构成的历史肌理,一旦失去,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与价值将大打折扣。市区两级历史建筑保护部门勇于创新,走出了符合杭州特色的新路子,为杭州留住了文脉,留住了历史。
(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