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今起扔垃圾不分类要罚款 实名制一追到底

01.12.2015  12:32
      昨天下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施。       作为杭州市第一部关于生活垃圾处理和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无疑是:“个人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分类,有可能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那么,条例今天起实施,是否意味着今天就会开罚?执法力量不足、取证难等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些你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都帮你问了。       一问:新条例是否覆盖所有社区?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区域的减量、投放、收集、运输、利用、处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不过,条例并不会立刻在杭州所有地区实施。       杭州市人大新闻发言人说,目前,垃圾分类在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县市和农村地区,也需要推进垃圾分类,但分类工作的开展是不平衡的。《条例》实施后不可能“一刀切”,需要有逐步推进和覆盖的过程。       杭州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具体区域,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按照逐步推进原则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也就是说,具体哪些街道、哪些社区需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哪些地方适用这部《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近期将由各区政府公布。       不过,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目前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1900多个小区,原则上都将包括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区域内。       二问: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谁来管?       新条例首次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施管理责任人制度。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按照条例第31条的规定来确定,其中城市内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责任人;农村居住区,村民委员会为责任人。       答案很明确:垃圾分类,物业要负责。       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环卫监管中心郑胜全说,目前,城管委已经开始组织物业公司进行培训。今后,类似于垃圾分类的监管、免费垃圾袋的发放等问题,都将由各小区的物业公司负责。       下一步,各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可能走市场化道路。郑胜全说,目前,崇贤的紫金华庭小区就引入了第三方服务公司,以打包服务的方式负责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监管等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       这类引入第三方的工作,一般有属地街道负责引入。       三问:垃圾不分类扔会有什么后果?       首先,根据新条例第33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发现生活垃圾投放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可以要求投放人按要求进行分拣后再行投放;投放人不按要求分拣的,责任人可以拒绝其投放,并报告市容环卫主管部门处理。       一句话:不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的,小区物业可以“拒收”。       情况再严重一些,如果你坚持不按要求分拣生活垃圾,并且在相关部门多次责令改正后依然拒不改正,那么,根据《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65条,你可能会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这也是新规中最受瞩目的一条,不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处以罚款。       四问:今天起是不是就正式“开罚”了?       随着今天起新条例的正式实施,从理论上说,从今天开始,执法人员就可以对违反新条例规定投放生活垃圾,在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后仍拒不改正的个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0000以下罚款。       不过,杭州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考虑到市民的接受程度,在新条例实施初期,对于违反条例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市民个人,还是以宣传教育为主。       对于新条例中“拒不改正”一说,到底劝说几次无效,才算是“拒不改正”?口头上答应得很好,第二天还是老方一帖,怎么处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另一方面,违反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单位,很有可能会收到新条例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因为新条例实施后,第一阶段,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单位将成为执法重点。       五问:垃圾分类的罚款谁来罚?       首先明确一点,拥有执法权力的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具体到每个市民身边,和大家打交道比较多的,就是各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队员。       如何发现需要罚款的个人和单位?杭州市城管委直属大队副大队长王兆丰说,发现的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由城管执法队员在巡逻抽检过程中发现;一种是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负责发现,并联系城管执法部门,进行取证执法。       六问:取证难、执法成本高等问题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解决。       本报曾报道:在许多已出台相关规定的城市,关于垃圾分类的罚单迟迟难以开出。       相关报道中提到,这类执法取证困难、执法成本高,一线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有限的城管执法队员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罚单“难产”。       针对这些难题,王兆丰说,这种情况,在已经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如广州)确实存在,目前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对于取证难问题,扔垃圾作为一个瞬间行为,确实存在取证困难的情况。目前也只能让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在发现后进行劝阻,屡次劝阻无效后,联系执法部门责令改正。       举例说,如果在物业公司多次劝说下,有市民仍不肯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垃圾的话,物业公司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城管执法队员。       另外,杭州正在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实名制系统,这也是垃圾分类执法追溯取证的一种有效解决办法。       通过贴二维码等垃圾袋实名的方式,让每一袋垃圾都可以追溯到小区内的每户人家,这样就不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谁没分类好、谁需要罚款,看看垃圾袋上的居民姓名就能一目了然。       不过,推广垃圾分类实名制等手段,例如添加二维码和相关检测系统,都需要成本,并不是每个小区都有足够的人力和资金推进垃圾分类实名制。       目前,杭城1900多个推广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也仅有60多个小区已经着手开展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工作。       七问:推进新条例“落地”还有何新举措?       杭州市城管委已组织各区城管部门、各街道(乡镇)和市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将进一步落实各区、县(市)政府分批分层对街道(乡镇)、社区工作人员、执法队员、志愿者、街道长、楼道长开展宣贯和分层培训。       同时,杭州市城管委和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划于2017年出台《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这是一套更细致的地方性行业内标准,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基础,内容更细致。       例如某一类小区内,每隔多少距离需要设置一个垃圾箱之类的细节,都将有个具体标准可以参照。       八问:还有哪些新规定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除了个人和单位要做好垃圾分类外,新条例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较大的还包括:       住宿、旅游、餐饮经营者不得在经营活动中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经营者应当提示、指导消费者理性、适量点餐,并在明显位置设置提示牌。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复合制品。       也就是说,以后去吃饭时用的一次性筷子、去住宿时穿的一次性拖鞋等,都是要收费的。       另一条,新建果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时,应当同步配置果蔬菜皮就地处理设施;已有的果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应当在新条例实施后3年内实现果蔬菜皮就近就地处理。       这意味着果蔬菜皮处理设施将会成为菜场的“标配”,这对杭城的“马大嫂”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通讯员 李敏吉 记者 霍翟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