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小学的“非主流”举手法很管用

03.04.2015  17:39
        大学课堂,学生举手渐渐绝迹;小学课堂,少了举手,上课就难了。 
        问题是,45分钟里,能发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怎样考查学生是否都掌握了呢?采荷二小的老师们就独创了一套“1+3”新式举手法。 
        赞同竖拇指 质疑打“问号” 
        数学课上,一个举着手的男生发言道:“63除以9等于7。”随着男生落座,其他同学都举起了大拇指,以示赞同。 
        数学老师程惠英追问:“这个7,你是怎么算的?”“我用乘法口诀,7乘以9等于63。”男生说。 
        就在这时,班上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不是传统的五指并拢式举手,而是握紧拳头,只伸出一根弯曲的食指,像一个小问号。其中一个被老师点到的女生说:“我补充,63里有7个9,所以答案是7。” 
        实际上,采二课堂上举手的方式绝不仅只有这三种,有的学生先举握拳再张开,特别容易被老师点到。这其实是在急促请求:“这节课我还没有发言过呢,老师快点我!” 
        用新式举手法 老师心里更有数 
        本学期,新式举手法逐渐在采二的课堂上流行起来。学生对这些新的举手形式很热衷。“我很喜欢发言,以前课上总把手举得高高的,但举手同学多,有时候会没被叫到。”寿童说,现在只要举起手握拳再张开,老师一眼就能看到我。 
        小李同学相对内向:“我上课听得很认真,知识点也能听明白,但有时不敢举手。现在如果有同学回答跟我想的一样,我会竖大拇指,老师就能知道我听懂了。” 
        “‘1+3’新式举手法,是学校老师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实践后,老师都觉得上课效率提高了。”程惠英说,过去上课,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课上很难及时反馈。有了新式举手法,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回答正确,其他同学举手点赞,说明大家都掌握了,老师不用再多讲;如果有学生打问号,说明还得再深入讲解;而握拳再张开的举手方式,能让老师照顾到更多想发言的学生。 
        采二校长俞晴说,虽然只是小小的举手改革,但学校希望借此让更多同学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而敢于举起小问号,提出质疑。“还要学会欣赏别人,赞美别人,不吝啬自己的大拇指。” 

        延伸 
        这些课堂举手法也很赞 
        举手发言是中小学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常见形式。其实,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开发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举手方式,效果很不错。 
        比如,扬州一所小学实行的“拳头举手法”。上课时,没有发言的孩子可以让他们举小拳头,而发过一次言的举手时就竖起一根指头,依此类推,直到小手完全张开。本来表现积极的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小手能够张开,而各个学习小组为了“消灭拳头”,积极踊跃发言。这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孩子不爱举手的情况。 
        再比如济南的一所小学,则告别了举手“1.0版本”,活用了新科技——抢答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济南一小学在二至六年级的每个班,配置了课堂抢答器,老师讲课后出的选择题、判断题,分为抢答和必答,学生通过抢答器直接“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即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情况。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上课举手绝对是门大学问,方法也不尽相同,就看老师们怎么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