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六中:“选课走班”走进初中

04.05.2015  19:40
  在杭州第六中学,没有传统的行政班,也没有班主任。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订制”。
  课改近一年,经历了艰难的课程重构,教师、家长观念的转变,建立的新的课程体系、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也成为了支撑课改成功的“三驾马车”。
  每一步走来都是新的,啃下这一块块“硬骨头”有着大刀阔斧的勇气。课改也遭到了诸多的质疑,但学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校长柴伟明很欣喜。他说,课改要深入,困难一定不会少,但探索也一定不会停止,他要一直坚持,做到课改成功。
架构独具六中特色的课程体系
  去年年初,柴伟明决定,六中要走初中课改的路,挣脱应试教育的囹圄。之前,他去北京十一学校考察了半年,心中已有了布局。但真正开始,困难重重。
  第一个困难,是做好顶层设计,架构课程体系。初中课程的固有模式早已根深蒂固,要改变不容易。将高中课改的“必修、选修”模式延生到初中,并不合适,唯有架构和六中的特点契合的课程体系。
  六中最终成型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由三大课程组成——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和个性特色课程。核心领域课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是基础性学科课程。广域选择课程分为学科拓展、主题教育、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类。个性特色课程则是学校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和办学特色需要开设的个性化课程,分传统项目、艺术精品和艺术基地三大类。
  这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做了重新整合,在课程中融入了必修和选修的概念。
艺术课程有着多种层次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杭六中是上城区的艺术基地,艺术类课程是学校的一张金名片。从2012年开始,艺术类课程就进行了走班,并形成了完善的分层课程,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课改后,艺术课程在设置上有了变化。
  “我们研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到特长发展到升学的整个过程,并架构了课程。”柴伟明说。
  学校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了整合,分成视觉类、听觉类两大类。视觉类包括素描、书法、篆刻等课程,听觉类包括唱歌、表演、舞蹈等课程。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可以自由选择视觉和听觉类各两门课程学习。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选什么。同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每个月三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另外,每个月还有一次“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走进校园和学生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学生不同的艺术培养需求,学校提供的课程和平台也各具特色。比如“自主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活动内容、纳新标准,是否聘请老师,给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精品艺术课程,主要由获得省市比赛优胜的社团开设,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想入选需要专门的测试。另外,学校还会给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个辅课程,满足未来的升学或者职业的需要。
  除了艺术课程,其他的课程也全部进行分层走班。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科目,都有A、B两个层次供选择。A层次注重拓展提升,B层次注重打基础。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两次的机会选择。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独立选择,学会规划、管理时间。
10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
  在“选课走班”背后,除了有系统的课程,还需要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六中实行的是“导师制”,每10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由学生老师双向选择。导师除了定时和学生沟通约谈,引领学生的成长外,还需要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并随时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完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师,是老师,也是同伴,这样的形式,让老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等,更能细致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学校还引入了企业管理中的“项目负责制”。课程开发、过程评价、活动组织等等,都是一个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负责人。比如学生的自习课,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可以召集几个老师成立一个团队,专项负责自习课,进行管理和评价。这种方式,让老师的工作更有侧重,责任也更明确。对教师的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让区教研员加入,对课程开发做评价,关注的是课程能否让学生的“”更有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不再有原先的“基本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会直接体现在绩效考核上。
  和课改相匹配,杭六中还开发了一个选课走班的管理平台。除了提供选课外,还有评价、反馈等功能。老师每天上完课,都会将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果评估发送到这个平台,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根据数据监控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
  完善的课程系统、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可以说是支撑课改成功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