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二中白马湖学校:课表背后的秘密

31.05.2016  16:57
   以“疯狂动漫城”为主题,4节课涵盖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思想品德等国家基础课程,同时又连成一节长课;江苏、浙江两地200余名小学校长、教科室主任、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学科骨干教师集体赶赴同一论坛,与课程专家面对面;家长走进学校,与孩子、教师一起体验“G20帐篷之旅”,一天畅游20个国家;4个班120个孩子,携手父母一起追梦“白马湖”,共筑“疯狂动漫城”……近几日,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举行的浙江省“新学习样态与课程改革”高峰论坛上,学生、家长和来自各个领域的教师围绕“课程”,碰撞出了各种教育的可能性。
  自建校以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个像这样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发挥无限创意的舞台。“儿童世界,儿童创造。”校长郑巍巍说,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她和教师们一次又一次地开发儿童的无限可能。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年新学期开学,孩子们的课表上找不到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名称,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探索”“STEAM与创客”“戏剧与动漫”“运动与健康”“新仪式”等课程。
  原有的语文、数学课去哪儿了?以104班的课程设置为例,“语言探索”课程一周12节,其中以语文为主的占8节,以英语为主的占3节,还有一节是语文(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同样的,“STEAM与创客”整合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语言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戏剧与动漫”整合了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运动与健康”对体育、品德、音乐等学科进行了整合;“新仪式”则融合了综合实践、思想品德以及语文等学习活动。
  “每一门课程,都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国家课程内容与学科综合课程内容。”郑巍巍介绍,五大课程群的出现并不是代表语文课、数学课不见了,也不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而是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界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各门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记者了解到,这张新课表的诞生,源自学校课改方程式——“m+n=∞”。在这个公式中,“m”和“n”都是未知数,表示学校和学生的多种现实性,而“∞”则表示学生的无限可能性。于是,“m+n”生成了多种组合:在课程内容上,“m”是基础性课程,“n”是拓展性课程,便有了五大课程群;在课时安排上,“m”表示基本课时,“n”表示整合课时,因而有了长短互补的课时结构;在师资上,“m”是一节课上出现一位或几位教师,也代表一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的身份。“n”是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时还包括学习活动中的学生。
  “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到哪里去?”对于课改,郑巍巍进行了哲学式的剖析,“我们的新课改求解之路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探索学生多种可能性的现实性过程。这一切都是为了儿童发展的需要,因为课改走向的是课程背后的人——儿童。
  当活动不再只是活动
  正如记者在现场经历的“奇妙帐篷之旅”,这不仅是一次学生模拟G20峰会的游馆活动,更是学校“m+n=∞”课改方程式的体现。这次“旅程”整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孩子们参与的“知识问答”“导游口才”“服饰研究”“民族舞蹈”“特色小吃”等活动环节体现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其间,孩子们既有过程体验,又有结果呈现,更有评价的跟踪。
  事实上,“奇妙帐篷之旅”是学校“喜迎G20”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成果展示。前期,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研究:3月,从“最强大脑知识挑战赛”开始预热,他们通过调查、采访、探索活动,储备了足够的相关知识;4月,针对G20峰会进行了“绿色出行、拥抱滨江”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5月,孩子们分小组拟定帐篷展示方案,家长与社会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撑。
  在白马湖学校小学部,这类围绕主题大单元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被视为“非正式学习形态”,它与课堂上的“正式学习形态”共存。此外,“非正式学习形态”还包括学生自发生成学习活动的儿童学院课程和由家长特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校际游学课程组成的“FSC”课程。这意味着,学校突破了传统课堂,并对课堂进行了项目化整合。
学校用一次又一次活动唤醒儿童的无限可能,并为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的活动不再是活动,而是一种新的课程。”在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看来,白马湖学校小学部的课改实践既有“课程深度整合的大胆探索”“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勇敢突破”,也有“展示唤醒可能的积极尝试”“促进实践学习的执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