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塘下文化礼堂:传承六百年种德文化

04.10.2015  10:22

  

  

  

  琅琊镇杨塘下村位于金兰水库下游,全村296户,常住人口约962人,辖后洪村、新杨村两个自然村。汽车刚驶入村口,一座精美的牌楼便映入眼帘,“三千载治善谱东南西北中,六百年种德系仁义礼智信”、“九峰护杨塘荫千载珦公贵胄,白溪依古村传一脉礼义世家”的楹联刻于两侧。杨塘下村拥有土地1600多亩,村民以种水稻为主,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做生意。漫步在村中,随处可见两三层楼高的小别墅。

  去年,琅琊镇杨塘下村被列入婺城区文化礼堂工程建设。根据上级要求,杨塘下村文化礼堂除了进行外墙粉刷、道路修建外,陆陆续续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并根据自身特色加大投入。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发掘本村特色,还邀请老干部、退休知识分子等根据村庄特色做好内部文化的发掘,并对村庄的历史、人文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杨塘下村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滕氏宗祠,该村着重围绕滕氏家族这一悠久历史打造富有内涵、文化、历史的文化礼堂。

  根据滕氏宗谱记载:滕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肇基前允让公前往衢州问乩纯阳仙师。纯阳仙师告知:“滕允让前来问住基,四环绿水绕新奇,独嫌龙上巽风射,多栽竹木以庇之。”对此,允让公在祠堂后宫建了简陋的寝室和祀祖房。明嘉靖十七年,建了头厅,明万历年间建中厅,即种德堂。清康熙六年重修,清雍正十一年修建照厅与后宫龛台。

  滕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75平方米,前后四进三天井,两侧各置回廊六间,形成院落。具有明式宫殿“”字造型。第二进设有戏台,第三进内设有祭祖神位牌始祖像。祠堂均采用明朝期间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次间全穿斗结构。祠堂内处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最粗的木柱子需要一个大人环抱。滕氏宗祠的规模之大、布局之完整让我们惊叹。宗祠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创建时的风貌。门面两侧的砖雕和绘画,显示了一座大宗祠的非凡气势。2001年,宗祠被评为金华市文保单位,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滕氏宗祠是村民们祭奠始祖滕珦及历代祖先,迎春祈福的重要活动场所。然而,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滕氏宗祠年久失修,很多木结构腐朽、砖墙开裂、瓦当凌乱。在多方支持下,2011年,宗祠维修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3月,滕氏宗祠整体修复工程开工,一共投入了三百多万元,更换所有瓦片,加固柱子和大梁。

  据相关材料记载,东阳(金华)之滕氏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子司业”滕令琮,传到唐德宗建中元年进士、户部尚书滕饷时,东阳之滕声名大著,成为唐朝江南一带的官宦之家、名门旺族。自盛唐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珦公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朝罢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弟先兄。”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曾赋诗对此予以形象概括。而且这些为官的滕氏后代世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国的好品质。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秉性耿直、执法坚刚的滕中正,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爱民如子、威行边关的滕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去年6月1日,杨塘下村在文化大舞台举行了儿童开蒙礼仪,“开蒙礼”作为古代人生的四大礼之一,是学童求知之路的重要开端。活动现场,学生向老师行拜师礼,标志着要养成尊师重道的好习惯,通过在文化礼堂开展学龄儿童开蒙礼仪这样的传统活动,使文化礼堂逐渐成为杨塘下的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这里就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杨塘下村六百年种德文化。

  去年12月底,杨塘下村在村文化礼堂开展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并在道德讲堂开展榜样故事巡讲、乡风评议等活动,利用文化礼堂组织开展反封建迷信、赌博和不健康影响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