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美国麻醉师来杭当义工,中国医生同行都为他点赞

16.10.2015  09:49

    近一个月来,朋友圈被几位医生刷屏。“连狗都讨厌”的医生爸爸毛轶,手术室里安慰小萝莉的石医生,连做几台手术后坐在地上吸氧的宁波丁医生……他们的故事,引来几十万的点击和无数的赞。

    前些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几位医生,不约而同和钱报记者说起了一个洋医生的故事——

    他叫Marty Clayman,今年60岁,是一位美国麻醉科医生,今年3月、9月份两次来浙大儿院做“义工”。他有些特殊,出生时就患有小儿麻痹症,智力没问题,右手腕却伸不直,右腿走路有点跛。几十年来,因此而来的质疑不断,但他却克服困难,成为优秀的麻醉科医生。

    赶在他离开中国之前,钱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真实世界里的“阿甘”。

    右手不灵活,别担心

    这一点都不影响他做手术

    见到Clayman医生时,他刚从手术台上下来,连手术帽都没摘。虽然中文不太溜,但他连着几声的“你好”,一下子就让人没距离感。1米8左右,身材高瘦,笑起来特别慈祥。一旁的医生介绍,Clayman医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Valley Children’s Hospital工作,从医超过28年。

    聊起在杭州的工作,他说“节奏有点快”。每天上午8点不到,进行手术病例讨论,半小时过后,开始忙碌的手术麻醉,往往得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就连吃饭也只有15分钟。

    采访时,记者发现Clayman医生的右手偏瘦,而且不太灵活,手臂也无法伸直,只有5根手指能正常使用。这些都是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

    并不灵巧的双手,能完成精细而复杂的手术操作吗?浙大儿院麻醉科的蒋一蕾医生和他共事两周,这么评价:Clayman老师很棒,手上功夫比一般医生更厉害。

    拿麻醉手术的常见动作“气管插管”来说,医生一般需要用左手将麻醉喉镜插入患者口中,再找出气管插管声门的位置,用右手将气管插管放置到位,碰上口腔结构特殊或胖一点的患者,找声门的难度就会增大很多。

    对于这个操作,Clayman医生的左手总能快速地定位声门的位置,看似不灵巧的右手,能以训练好的角度,一下子将气管准确插入声门。

    Clayman医生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西北大学这3所大学医学院求学。

    他现在所在的医院是美国第七个最大的独立的儿童医院,但患儿明显不像中国这么多。

    他约定:要第3次来省儿保

    去外科监护室照顾小朋友

    Clayman医生和浙大儿院的缘分,要从全球一项公益活动“微笑行动”说起。他和麻醉科主任胡智勇教授,都是这个活动的志愿者,20多年来坚持免费救治唇腭裂患者。

    “我是在国内一次志愿者活动上认识他。今年3月,他接受我的邀请,第一次来杭州工作,还主动提出不拿报酬,就是想帮助一些中国的小患者。9月,他第二次来我们医院,是把自己的假期全积到一块儿腾出来的时间。” 胡智勇教授说。

    浙大儿院麻醉科还有好几个医生,也是“微笑行动”的志愿者,几乎都在国外进修过,他们都是Clayman医生的小粉丝。无论他们偶尔说英文碰到专业名词卡住了,还是操作指导进行交流时,Clayman医生都会不断用“good”、“try”进行鼓励。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郑琪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