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天,他们如何从死亡线上拉回19条鲜活的生命

01.01.2015  10:54

    

333”集结号,医生护士赶到医院。

烧伤科的办公室经常后半夜召集这样的会诊。

    患者流出多少尿,护士一滴一滴地数

    治疗怎样突围,50多位专家每天争论

    2015年,悄悄开始了。

    昨天,有很多人在忙着回顾,忙着总结,对杭州人来说,过去这一年里有很多共同的回忆,7月5日这个日子,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的记忆里,不仅有那辆冒着浓烟的公共汽车,还有不顾一切砸窗救人的平民英雄,还有连续奋斗在救治现场的医务人员疲惫的身影。

    这次重大公共事件中,浙医二院承担了伤势最为严重的19位重症伤者的救治任务,目前13位患者已康复出院,创造了“重度烧伤患者超五个月零死亡”的生命奇迹。

    时隔5个多月,钱江晚报记者又来到浙医二院烧伤科,“7·5”期间这里最忙碌的时候有70多位医护人员同时奋战在这里。

    如今,这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两位参与救治的医生,烧伤科主任韩春茂教授和王帆副主任医师,跟记者回忆起了5个多月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烧伤科主任韩春茂教授:用什么抗生素,也会争得面红耳赤

    前段时间,我们回顾了一下,临床、行政科室都算上,全院大概有40多个科室参与了整个救治过程。

    我写了感谢信,用医院奖励的钱买了些水果、饼干,给这40个科室送过去,向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没有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协作,我们无法创造群体性烧伤零死亡的奇迹,连中医科都加入了。

    对烧伤病人来说,首先要攻克休克关,第二个要攻克的就是感染关。因为烧伤病人失去了皮肤,皮下组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遭到细菌的入侵。所以感染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陆群主任被我们称为“门神”,因为每一个进入病区、病房的人,包括政府和医院的领导们,都得经过她严格的检查:有没有消过毒,手有没有洗过,有没有穿专门的隔离衣,有没有带口罩……

    烧伤病人住进医院后,科室每天早上都会组织相关专科进行会诊,医院每天下午4点钟都会组织一个“大会诊”。医院领导、各科室的主任和专家都会参加,五十多个人,都是科主任、主任级别的医生,对每个病人讨论过来。特别是对于第二天需要进行手术的危重病人,需要麻醉科逐一进行分析,对手术方式及风险进行评估。

    每个病人一个PPT,上面是每个病人最近的病情介绍,还有各项指标的变化。根据病人的最新情况,各个专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要不要用药,用哪种药物,为什么用这种药,药量控制在什么范围……

    我记得药房主任周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声不响,但偶尔的发言却一语中的。百密一疏嘛,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有疏漏,这时候就体现出团体的优势了,团队里的其他人会站出来指出你考虑得不周到的地方。

    由于病人的情况危急又复杂,不同的医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所以争论是在所难免的,虽然没有到拍桌子的程度,但为了决定用什么抗生素、用多少剂量,每次也都是争得面红耳赤。

    感染的情况很可怕,每个病人创面的致病菌还不一样,抗生素不能滥用。我们感染性疾病科的刘进主任,每天来采样,血、尿、痰、创面分泌物,每天有300多份标本。王选锭是抗生素专家,还有肾内科的专家,要考虑抗生素对肾功能的影响,大家都是为病人考虑,争论在所难免。

    每次会诊,院领导从不拉下,对有些需要医院层面解决的问题,就由王建安院长、陈正英书记等院领导当场拍板解决。

    病人的治疗方案,就是在一次次的争论中诞生的。这样每天进行的大讨论,我们持续了3个多月。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丁颍鹃 见习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