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新风起

16.11.2015  12:32

      秋日的绍兴农村,最吸引城里人的目光。每到双休,乡村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色彩斑斓的风景和静静流淌的小河,让城里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绍兴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省委、市委“两美”、“两重”战略,扎实推进美丽环境建设、美丽经济发展、美好生活创造,一个个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鉴湖之畔、会稽山麓,在曹娥江、浦阳江、新昌江、剡溪两岸不断涌现。
上篇: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秋高气爽,层林尽染。
  在绍兴大地穿行,从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到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从袍江开发区斗门镇荷湖村,到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从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到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一大批环境美、人文美、素质美、风尚美的乡村,无不让人驰目骋怀,养眼养心。
  建设美丽环境,擦亮乡村容颜
  美丽乡村,首先是山清水秀、环境美丽。
  近年来,绍兴市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思路。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强精品村、特色村培育,有序推进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和先进县创建。
  统筹规划,就是加强全域谋划,实施全域整治。绍兴市明确“一县一主题、一区一特色、一村一景致”,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专项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
  重点突破,就是对治水等重点工作,集中力量进行突破。绍兴市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清三河”达标创建活动。
  各地治水,亮点纷呈。“五水共治”专家服务团遍布全市,各级“河长”全域覆盖。诸暨市实行系统化治水、制度化治水、社会化治水、生态化治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嵊州市引进中科院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目前已在117个村应用,受益农户近5万户;上虞区率先请来“狐尾藻”,探索对“三河”进行生态化治理;新昌县则开了“企业认领河道”的先河。目前,列入今年整治计划的“三河”全部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任务将超额完成。
  全面提升,就是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美丽乡村示范区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先进县、先进乡镇、精品村和美丽农家“四级联创”为载体,实现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乡愁凸显。如市本级财政投入1.03亿元,以“一轴八景”和坝内、吼山2个精品村为重点,打造西桐线美丽乡村示范区,在市区近郊建成了一条13公里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与此同时,绍兴市加大拆违和空心村整治力度。一大批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空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公园,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全市开展空心村改造184个,已完成37个,完成改造面积1843亩。
  保护历史文化村落,让美丽乡村既有美丽景观,又有历史底蕴。目前,有12个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诸暨市赵家镇的古井灌溉工程,袍江开发区马山镇尚巷村的师爷文化,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的书圣王羲之归隐地……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经过创建,目前绍兴市基本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区20个,各具韵味的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8个。另有5.3万户农户创建成为“美丽农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延伸到农家庭院。
  发展美丽经济,打造金山银山
  村美了,路靓了,山更绿了,“美丽经济”也跟着来了。
  每逢节假日,通往柯桥区王坛镇、诸暨市东白湖镇等山区乡镇的公路上,从城里开来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人们在风景如画的村里,享受农家饮食,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疲惫身躯,同时也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和民宿经济的繁荣。
  整合现有风景区、农业观光园区和各类精品村、特色村的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农村新兴产业,培育特色小村,发展民宿经济,做大乡村旅游业,是绍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大重点内容。
  为做大乡村旅游,绍兴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全面实施乡村旅游“1112”工程(到2016年,创建1个全国示范县、10个集聚示范区、100个特色基地、2000家特色经营户),打造“老绍兴——醉江南的乡村梦”品牌,力争使绍兴成为长三角最重要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之一。
  经过悉心培育,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家乐旅游村(点)584个,从业人员4.1万人,2014年接待游客99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12.5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2.21亿元。
  电子商务,也是美丽经济的重要部分。为此,绍兴市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到目前,全市共有村级服务点350个,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诸暨馆、上虞馆相继开馆运营。一些藏在山间无人识的山货,借助互联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创造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要增强农村百姓的获得感,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农村产权的确权,将农民手中原来沉睡的资产激活。
  为此,绍兴市大力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产权为核心的“四权”确权颁证,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农村各类产权以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交易,有效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全市累计完成农房登记发证59.75万户,完成率97.2%;累计完成股改村(社)2388个,占应股改村(社)的98.4%。
  与此同时,绍兴市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推进农户、农场、企业等各类主体横向合作和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纵向合作,让普通农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获取入股土地的保底收入和股份分红收入。上虞、诸暨成为六个省级试点县之一,嵊州被列为全省首批推进县。
  这几步“大棋”一下,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权利,农村活力再一次被激发,农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与日俱增。
  为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绍兴市还发送“民生红包”。眼下,通过内容丰富的“村村通”,基本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救助、居家养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以及卫生室、文化礼堂等一批农村社会事业设施,也陆续得到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连城里人也十分羡慕的幸福生活。
下篇:
构筑精神文明“新家园”
  人心向美、向善,才是真正的变化。
  美丽乡村,期待的就是思想的改变、追求的改变和风尚的改变。
  绍兴市以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目标,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出台《关于推进风尚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春风能化雨,点石能成金。无论是家风家训的学写、村规民约的新修、文化礼堂的设立,还是示范典型的树立、乡贤文化的弘扬,宛如在乡村的肌体里,植入了一块块特殊“芯片”,引导农民向善、向美。
  提炼家训家风
  营造向美风尚
  凡事皆有规。为乡村立规矩,就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门功课。
  2013年,绍兴从周恩来、蔡元培、陶成章等绍兴名人的家训家风中得到启示,率先在部分农村开展家训的提炼展示试点工作。其后,在全市广泛开展“家训家规家风”故事征集评选、“好家风好家训”提炼展示、“晒家风、谈家训、写家规”等活动,制作成匾额、条幅、楹联,悬挂于民居的门楣、厅堂。
  今年春节前,上虞区的3000多户家庭将家训贴挂上墙;在嵊州,“临羲之家训,写百家家规”全民书家规晒家训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全市有近30万户家庭参加晒家训家风活动,真正使家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去年以来,绍兴开展了《村规民约》的重新修订活动,无一例外增加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的相关内容。
  建设文化礼堂
  打造精神家园
  世界一直在变。环境的改善,生活的富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对于文化的渴求,正在不断得到释放。
  镇镇都有文化中心,村村都有文化礼堂,是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的一大举措。目前,绍兴全市94个乡镇,都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96%以上的行政村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礼堂,就是原有功能较为单一的农村文化活动室的“升级版”。
  通过升级,农村文化礼堂具备了图书阅览、影视播放、教育培训、文明教化、开展综合文体活动等服务功能。至目前,全市已有“升级版”的文化礼堂367家。
  绍兴通过不断创建文化礼堂特色示范点,建立“菜单式”点单配送制度,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实现其“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
  越城区文化礼堂,选择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请师爷用方言宣讲身边人、身边事,得到村民欢迎。新昌县梅渚村,从2010年起,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草根新年晚会,已俨然成为当地农民过年的“新民俗”。
  文化的价值,在于“以文化人”。诸暨店口的“365人文墙”,柯桥区安昌古镇、诸暨东白湖斯宅的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大巴”、“图书大巴”、电影惠民专场、绍剧周末剧场、越州讲坛、市民学堂、民俗传承、非遗保护等,1703支基层文化团队,都在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农村,不再是“文化沙漠”。
  培育村嫂乡贤
  播洒风尚文明
  《古有孟母三易居所择邻而处,今朝嵊州“村嫂”守望乡土护航美丽家园》,这是今年6月8日《浙江日报》的一篇专题报道,吸引了光明网、凤凰网等媒体的重点关注。
  这是一块别具特色的“村嫂”志愿服务品牌。2014年3月在该市下王镇成功试点,9月在全市行政村全面推开。
  “村嫂”们开出志愿服务“七个一”服务菜单,即“方针政策讲一讲、村居发展议一议、困难邻居帮一帮、不良行为管一管、周围环境美一美、邻里纠纷劝一劝、个人才艺亮一亮”,以此助推“五水共治”,共建美丽乡村,关注公共服务,倡导乡风文明。
  乡贤是农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今年2月,柯桥区漓渚镇九板桥村成立了乡贤参事会,24位乡贤现场捐赠了66万元作为乡贤发展基金。
  自2001年上虞建立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民间乡贤研究会后,全市已建立村级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1000多个,培育新乡贤5万多人。今年5月,中宣部在上虞召开全国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会推广工作经验。
  聚起来一团火,散开来满天星。风尚文明,何尝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乡镇,在村里,评选、宣讲“好村民、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等群众身边的“草根”典型已蔚然成风。上虞区祝温村等许多村建起了“文化长廊”,最吸引村民的是评选出的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少年和十大爱心人士“五个十佳”。
  今年7月,集中涌现在绍兴的“最美流浪汉”、“最美彩票叔”等7起“凡人善举”,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风尚绍兴”,已成为绍兴的一张金名片。
  “水网纵横人自在,古韵新风最江南。”绍兴市通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个个绿色富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