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昌朱凤村文化礼堂体验清明习俗 包清饺 看社戏 串乡情

30.03.2017  11:07

  3月29日,绍兴市新昌县澄潭镇朱凤村村支书潘毅一大早就起来了,当天是村文化礼堂演出社戏的日子,也是村民集中包清明饺的日子。

  “原来,村民都是各家过各家的,清明节到来之前,每家每户都做糍粑和清明饺祭祖。现在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把活动的场所放在文化礼堂,让大家共享糍粑和清明饺,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潘毅告诉记者,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们的乡情寄托和精神依靠。朱凤村文化礼堂的前身是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大礼堂,占地700多平方米。把社戏演出、制作清明饺等民俗活动放在文化礼堂举行,正是为了饮水思源,寄托乡愁。

  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陈华文教授说,清明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节日,“祭祀祖先主要是两个节日,春祭以清明为主,冬祭以立冬、冬至为主。而春祭一般是到祖先的墓地祭祀,而冬祭更多是在家里或宗祠祭祀。”在绍兴、浙南等地区,春祭的场面通常很大,一般人家都会有清明饺、糍粑这样的祭品。

  朱凤村有670多名村民,周边几个村的规模和朱凤村差不多。尽管周边几个村和朱凤村只有几里路,但串门并不频繁。在当天的文化礼堂里,张家姆妈长、潘家阿姨短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台戏,还是传统的新昌调腔,所以一家老小都来了。”盛月虹是西前村村民,距离朱凤村有两里地。这是她第一次到朱凤村,没想到一来就被热热闹闹的景象吸引住了。“除了看戏,大家还在做糍粑和清明饺,太热闹了。

  说起来,盛月虹在朱凤村也有个舅妈,但长久没走动,逐渐就疏远了。“等下我要去看看舅妈。

  在传统节日前夕,文化礼堂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许多周边村的村民都因为文化礼堂活动聚在一起,这也是浓浓乡情和血脉情深的体现。据介绍,新昌现有82个文化礼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文化礼堂的“最美”宣传,把真善美的人物事迹,用群众身边的故事来传播,让大家知道,原来这些“最美”就在我们身边。而文化礼堂里展示的老故事、老照片,则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茶业的发展。

  距离清明节没几天了,陈华文说,其实早在唐代,清明就已经成为一种礼制,也就是国家规定的一个节日。“当然,民间清明祭祀开始的时间应该更早,因为礼制是从民俗演变过来的。

  对于清明祭祖的时间,各地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提前10天,有的是提前3天,也有清明后祭祖的,所以清明同时作为一个节气,时间上也就不能框定在一天里了。”陈华文说,经过考证,历史上曾经有清明节放10天假的,“当然,当时交通不便也是一大因素。

  在我省不同的地方,祭品也不一样。除一些比较大众的祭品外,比如武义就会增加青菜、葱和蒜头。“青菜就是取‘青’,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葱和‘聪’同音,寓意聪明。蒜和‘算’同音,寓意要会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