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嫣红:“铜艺”回归生活 绽放传统魅力

24.12.2016  15:36

朱嫣红 朱炳仁铜雕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报讯铜椽子吊门、铜窗、铜隔断、铜雕壁画……通过G20杭州峰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府铜艺”大放异彩,河坊街上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也迎来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耗费原料铜达到125吨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由朱炳仁大师打造,目前由他的女儿朱嫣红负责“打理”。前不久,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低调的铜屋女主人,从她的口中了解了这座“江南铜屋”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杭州说起“朱府铜艺”,很多人都会想到你父亲朱炳仁大师和你哥哥朱军岷先生,不知道朱总你有没有跟随父亲学习这门铜艺?

朱嫣红:目前“朱炳仁·铜”的设计主要由父亲和哥哥承担,不过在这座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建成之前,我也曾跟着父亲学习铜艺设计。在大学时,我选择的是设计专业,当初会选择设计专业纯粹是个人兴趣。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家没事时就爱画上几笔,或许是我小时候常常能看到他创作的过程,耳濡目染下我也逐渐对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大学毕业时,公司才刚成立不久,哥哥一个人在外打拼很辛苦,所以我就回到父亲身边帮忙,和父亲一起承担设计工作,在那段时间里,除了跟着父亲学习铜艺技术,他也告诉了我不少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后来我怀孕身体也没法承担工厂那边繁重的工作,所以在孩子出生后我开始帮父亲打理铜雕艺术博物馆。

记者:以前和父亲一起负责工厂工作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特别辛苦?

朱嫣红:辛苦是肯定有的。那时为工厂那边,我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不少工作我都要亲力亲为。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当时我精力充足,有一股子拼劲,想着一定要从父亲那儿多学些东西。一年365天,除了过年那几天,平时几乎是没有休息日,不是在工厂就是在公司。虽然很辛苦,但在达成目标之后,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当初,我也参与了雷峰塔重建的工程,这样的大工程,过程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正是因为付出良多,所以在完成之后能感受到加倍的喜悦和自豪。

记者:“朱炳仁·铜”品牌旗下有很多茶器、餐厨用品等实用性的产品,你们也在天猫上开了网店,如今经营情况怎么样?

朱嫣红:我们“触电”应该算比较晚的,而且大多成功的网店都是销售服饰、食品类商品,因此销售铜制产品的我们,并没有一个可以进行参考或是效仿的案例,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摸索。目前网上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不过在销售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有些消费者收货之后会提出“为什么这里的花纹和图片有差别”等类似的问题。事实上,铜制产品对人工的依赖性非常大,除了一些可批量制作的主体部分,很多花纹细节都是手工雕刻,但对不了解制作过程的消费者,他就会误认为实物与图片有出入是质量问题。

记者: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艰难的时候?

朱嫣红: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困难和瓶颈时期,我们公司也不例外。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在外人看来,建造过程仿佛一帆风顺,但实际过程却是颇为坎坷。这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我们所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在资金方面。我们想把这座博物馆建得独一无二,整体风格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加以呈现,除立面墙和地面外,门、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关于设计,我们有很多想法。想要实现这些想法,即使将建造过程中的人力物力等所需的花费都除去不算,仅仅原材铜的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记者:如你所说,建造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所要承受的压力颇大,为什么最后还是坚持把它建起来了呢?

朱嫣红:建造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想将它作为我们企业的展示窗口,让大家更加了解“朱炳仁·铜”这个品牌,更是希望通过这个地方让更多人了解已历经百年传承的“朱府铜艺”,传播铜文化。铜雕艺术博物馆里,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免费的体验活动,比如使用铜制茶具、香薰物品的茶道、香道,也有可以让大家体验铜艺创作的工匠训练营,我们会准备好花样图纸,来体验的人可以在现场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铜板上进行雕刻。在铜雕艺术博物馆的展示品中,不仅有佛像、铜雕壁画等大师艺术品的展示,也陈列了很多贴近生活的铜制家居用品。中国人有使用铜制家居用品的历史传统,我们希望让铜可以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中。

原标题: 朱嫣红:“铜艺”回归生活 绽放传统魅力 作者:见习记者 王迪慧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