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蛮好的“双向转诊”为何屡屡变味?

28.11.2014  11:13

    推进分级诊疗难,“双向转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已是普遍现象。昨天,杭州市政协举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民主议政会,与会的政协委员和党派代表共同把脉“双向转诊”。

    杭州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双向转诊’政策,在分级诊疗还没制度化的大环境下,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同质化竞争,预约诊疗几乎成为‘双向转诊’的全部内容。”

    致公党杭州市委会的代表提出,“目前杭州各城区‘双向转诊’虽然形式多样,但收效甚微,真正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双向转诊’的病人还是少数。

     【现状】 A 有些“双向转诊” 只在社区挂个上级医院专家号

    2009年医改方案提出,要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和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加强监管。“双向转诊”制能建立合理的诊疗模式,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从而使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向大医院转诊,共享医院诊疗设备。

    杭州市卫生局为此采取不少举措,比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联合门诊,可预约等级医院专家的门诊,建立影像、心电中心进行远程会诊等等。

    各主城区也纷纷出招,和特定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双向转诊”模式。比如,上城区和浙大一院、浙医二院建立合作关系,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的专家号向上城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预约。浙医二院还和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连贯共赢专科定点转诊”合作协议书》,致力于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一个和三级医院同质化的康复科。同时将该院康复科、神经内科、骨科中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进行2-3月的康复治疗。

    但从目前的大量调研看,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题。

    代表致公党杭州市委会发言的杭州市上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张虹说,“经了解发现,目前各区‘双向转诊’虽然形式多样,但收效甚微,真正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双向转诊’的病人还是少数。

    虽然开设了联合门诊,但因大医院专家工作繁忙,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坐诊时间无法保证;各种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的专家预约平台,严格来说,没经过社区的转诊,只是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了一个上级医院的专家号。

    “目前的‘双向转诊’,很多只是单方面的转诊。”张虹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病人通过各种渠道转到大医院,然后就‘失联’了,病人在大医院的诊断治疗情况,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并不了解,何时回来,后续需要怎样的随访治疗,全科医生也不清楚。即‘转上’后,没再‘转回’。

     B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硬件设备没配齐且药品缺少

    在大众眼里,似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技术不精,只能量量血压,医术不行,于是他们不愿到社区首诊,也不愿在大医院康复到一定程度后转回社区医院,担心社区医院软硬件不力,会耽误治疗,影响康复。

    代表民进杭州市委会发言的杭州市三院眼科主任杨灵萍说:“我们这次调查了30个病人,他们是在大医院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可转回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治疗的,有28例不愿转回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但如果大医院的医生能去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的病房查房,有26例则愿转回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治疗。可见,‘双向转诊’制不能落实,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缺乏有关。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欧艳萍 本报记者 魏皓奋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