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保障民生 让浙江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编者按: 4月26日至27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杭州举行。全会强调,全省上下要重点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大发展短板,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两大民生短板,补齐改革落地这一制度供给短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如何补短板?浙江在线推出系列报道,旨在推动各项改革落地生根,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丁青在海宁医院进行前列腺疾病义诊。浙江在线杭州5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陈健) 前不久在龙泉市人民医院,年迈的周女士面对面接受了浙医二院的专家治疗,短短半个小时就确诊了她久治不愈的腹痛疾患,并很快完成了手术治疗。
就在过去的一年,浙江15家省级医院的近2000名医生来到县医院参与诊疗工作。不论海岛还是山区,普通患者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医疗专家提供的服务。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与延伸,“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正在惠及每个浙江人。
“病有所医”优质服务下基层
自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切入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一系列“组合创新”措施,让浙江“医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自2013年启动以来,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前,全省15家省级、39家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医,实现了全省90个县(市、区)全覆盖。
未来,浙江省还将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龙头作用,建立县域临床检验、影像等共享中心,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招村用。
同时,全省开展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182家,异地就医385.77万人次,异地就医结算医疗费46.42亿元。全省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4677万张,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
201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统一、人群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当年年底,浙江11个设区市都已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职能、制度、经办并轨。到2015年底,全省职工医保参保1993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3202万人,总参保率达到95%,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形成。
象山溪东村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餐。“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城乡
在宁波市北仑区的大碶街道,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改建成为医养综合型的机构养老,建成兼备医疗、公共卫生、老年养护等功能的综合体,重点收住需要护理和间歇治疗的慢病失能老年人,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大碶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浙江提升社会服务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5年底,浙江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占总人口的20%,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去年末,我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84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月均水平超过2750元。
五年来,全省共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资金179亿元,其中民间资金93亿元,新增机构床位15.9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床位近35张。实现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从无到有,累计建成1.92万个,老年食堂1万余家,90%的县(市、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社区
截至去年底,全省养老床位数达到34.79万张,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4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9.04万张,占总床位的54.72%。仅在2015年全省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120个,新增机构床位3.59万张,新建护理型床位2.1万张。目前,全省已建市、县(市、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1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279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374个,全省专职养老护理人员人数达到3万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