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苗族风刮到中国丝绸博物馆

17.03.2018  17:33

  56个民族,56支花。苗族的银饰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知道银饰多寡与富贵相关,苗族人的超短裙只有10-20厘米,有“世界超短裙之最”之誉吗?

  3月16日,“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开幕式暨2018年“国丝之夜”启动仪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大厅举行。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滇、桂、川、鄂、琼等省区,其中以贵州省分布最多。苗族“好五色衣裳”,妇女服饰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本次展览展览由4个单元组成,分别是多彩苗姿——全面系统展示苗族各式服饰;追寻神奇——展现苗族服饰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百工巧作——展示苗族服饰的挑花、刺绣、蜡染、织造技艺等服饰工艺;饰美人身——展示代表苗族服饰最高工艺水平的精巧银饰。集中展示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185组苗族服饰及配饰,其中包括35套苗族服饰,以各地不同支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苗族服饰为主,主要有雷山县西江苗族女盛装、台江县施洞苗族姑娘盛装、六枝苗族蜡染挑花贯首服、三都高苗族百鸟衣、苗族刺绣蝴蝶妈妈等。苗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也在服饰上得到体现。

  裙长10-20厘米的“世界超短裙之最”便是来自这件雷山县桃江苗族姑娘盛装。你知道吗,这个模特穿了15条超短裙,身后系织花飘带群在腰臀间呈现隆起的形态,如一只美丽的锦鸡。传说该服饰为锦鸡的仿生造型。

  三都高苗族百鸟衣,彩带裙下部真的是鸟类的白色羽毛。鼓藏服,又称“百鸟衣”。将上衣与飘带裙连为一体的造型样式,保留了春秋时期“深衣”的款式特征,有织锦和刺绣两种制作形式,是贵州都柳江流域和月亮山地区的苗族在“鼓藏节”活动中的专用服饰。“鼓藏节”,是苗族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祭祀时要穿上这种服饰才能与祖先神灵对话。

  台江苗族称蝴蝶为“刚榜略”(苗语“蝴蝶妈妈”)。据“苗族古歌”传说,蝴蝶在枫木中产下十二枚蛋,由鹡宇鸟孵化出龙、蛇、牛、雷公及苗族的祖先姜央。蝴蝶因而被当地的苗族奉为创生始祖,孵蛋的鹡宇鸟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都作为常见纹饰被当地苗族妇女绣在了衣裙上。

  再看最具特色的银饰,银光闪闪,精雕细琢,造型各异。苗族银饰品种齐全,造型奇美,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和童帽饰等,并以大、多、重为美,节日时自头至腰,银妆密裹,重者逾二十斤。让记者颇为震惊的是,这些银饰都是纯手工制作,还没有模具,来自贵州省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银饰的多寡轻重、繁复精致的程度,还与富贵相关,“银饰多而重的,说明家庭较为富裕”。这些沉甸甸的银耳环也需要比一般大的耳洞才能hold住。

  开幕式前,来自贵州的三位传承人张桂英、杨丽莎和杨昌杰分别带来了苗绣、蜡染和银饰等苗族传统工艺的现场演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杨昌杰说,打造一个重量两公斤左右的苗族银冠,要花费半年时间,经历30多道工序,制作费用约2.4万元。

  当天,2018年“国丝之夜”启动仪式也同期举行。从2018年3月16日至11月17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锦绣廊、时装馆将在每周五、周六晚上对公众开放到21:00。在“国丝之夜”中将推出“丝路之夜”等特色活动,打造以讲座、音乐、美食、展览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大餐奉献给社会大众,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给在杭城的中外游客提供夜间欣赏博物馆文化及休闲娱乐的场所。2018年“国丝之夜”启动当晚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为公众带来了苗族传统乐曲演奏。

  为增加展览的互动效果,深化展览内涵、引导公众兴趣、扩大展览影响力,国丝馆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引领观众走进苗族的历史,感受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品味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髓。开幕式当晚18时30分,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桂林便为公众带来一场题为《贵州苗族服饰艺术漫话》的讲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