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公里”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06.05.2016  12:44

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给市民带来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上海有许多百姓心中的文化殿堂,但去那些地方路程实在太远。还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好,我们一拔脚就到。”谈起上海普陀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许多居民纷纷点赞道,“比如名气响当当的苏州河主题精品文化活动也来到我们身边演出,内容精彩,质量又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是阿拉家门口的‘大剧院’。

  近年来,普陀区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创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示范项目以来,更加注重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随着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苏州河(普陀)系列文化活动拉开序幕,一系列苏州河主题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纷纷走进普陀区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民生的生产和供给看得见、摸得着。

  完善三级配送网络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为了使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更好地服务基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体系,2015年3月,普陀区文化馆正式挂牌成立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并在普陀区文化系统相关单位(即普陀区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普陀区美术馆、甘泉文化馆、桃浦文化馆、顾正红纪念馆、沪西电影院、曹杨影城)分别设立普陀区公共文化配送分中心,在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普陀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街道、镇文化配送站,以“配送中心——分中心——配送站”的三级管理构架,推动市、区、社区三级配送工作。

  在三级配送网络的建设中,普陀区坚持以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依托覆盖全区的三级配送网络,切实对接百姓需求,设计了兼顾各类人群、覆盖多种时段的公共文化配送内容,其中包括苏州河系列的公益活动、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辅导讲座、公益电影、图书和区级文化指导员等。家住普陀区长征镇的陆建告诉笔者,作为律师的她过去一直忙于工作,根本顾不上外出参加业余文化活动。“现在,文化配送的内容丰富了,而且这些优质的文化活动直接送到了家门口,使我渐渐地融入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氛围,找到了善待自己的文化‘突破口’。”如今,陆建不仅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活动,还加入了公共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主动送节目进部队、学校和养老院,还经常与其他的文化团队进行艺术交流。陆建说:“我在长征镇文化活动中心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将自己的业余爱好融入社区文化,尝到了与市民共建共享共乐的满足感。”长征镇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说:“三级配送网络的建成,使我们获得了更多优质配送资源,得以举办更多符合百姓口味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更多居民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作为普陀区较早试行三级配送的长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依托三级配送网络,开展了一系列精品文化进家园活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近年来注重将苏州河主题文化精品活动和长寿社区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获得的喜人成绩带给居民们。这一系列活动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格外受居民的欢迎和喜爱,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现场互动也已成为长寿精品文化进社区系列巡演的一个标志。”社区里一名文艺爱好者表示:“苏州河精品文化进小区巡演,让我们文艺爱好者过了把瘾。尤其是那些有普陀地域特色的节目送进社区,我们感到毫无距离,特别亲切。

  据悉,配送工作还通过文教结合,推动苏州河文化品牌及非遗文化进课堂,组织青少年学生走进苏州河沿岸的文博场馆,进一步了解苏州河文化及其内涵。据统计,2015年,普陀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共配送72场文艺演出、64场讲座、42场展览、373人次区级社区文化指导员、1153场电影、3300张公益票,并在18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区残联活动中心及梅川路Zoo coffee建立起20家蒲公英图书漂流屋,配送了6000册图书。

  制定三项实施制度

  确保公共文化供需对接

  “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是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确保配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对接市民需求,普陀区在配送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招投标采购和巡查监督三项制度。据普陀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每年在汇总各单位的配送计划和安排表的基础上,制定全区的公共文化配送工作计划,然后将菜单下发,由各街镇、社区根据该区域实际需求点单。各单项活动的日常配送工作,由各实施单位配送工作联络员与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送工作联络员进行对接,负责具体操作。对于演出类资源,在配送结束后,还需要向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反馈配送情况,报送反馈表及活动现场照片。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还会在活动现场对参与市民进行随机的满意度调查及需求调查,以作为下一次配送的依据。

  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手段,普陀区的配送工作先后对接了“文化上海云”以及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自己创建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百姓网络点单情况、出票率、网络评论互动等方式,最大限度获取反馈意见。经常借网络平台获取社区活动信息的徐华珍说:“我感觉网络订票很好,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对活动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主办方改进活动的不足,而且我的评论也可能成为别人了解这个场馆或活动的参考信息。

  市民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普陀区在供给主体的选择上敞开怀抱,面向社会,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据悉,通过招投标方式,普陀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2015年下半年吸引了上海青年马戏团、上海彩芳沪剧团、田耘社、上海徽苑黄梅戏剧团等一批文艺团体、社会力量参与全区的文艺演出配送。今年2月,普陀区又一次招投标采购,参与竞标的国有和民营院团从去年的十几家上升至30多家。普陀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配送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加盟’而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者的文化需求。我们一直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走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掘、培育、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以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据悉,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对各街道、镇承接的文艺演出进行定期巡查,检验各街道、镇的承接工作及观众上座率情况,检验各演出主体的演出质量,同时通过向观众发放调查问卷,以征询观众对演出的意见和建议。普陀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普陀区还计划引入志愿者巡查机制,以加强巡查力度和实际效果。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量质量

  凸显区域文化特色

  普陀区目前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19.67万平方米,其中区属文化场馆面积6.74万平方米,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5.63万平方米,市级及其他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3万平方米。全区年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多达3万余场,参与人次超过260万。三级配送网络的全覆盖,使得全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数量逐年增加。在保证数量满足百姓需求的情况下,普陀区还致力于加强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升,以确实提高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为了提升配送文化产品的品质,普陀区注重加快文化队伍的建设。近两三年来,区文化系统每年都会引进部分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专业人员,并建立起系统干部职工和新进人员的培训制度,坚持和完善群文工作者的年度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文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据悉,目前,普陀区区级公共文化场馆现有从业人员139名,其中专业人员126名。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专职人员63名。每个居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文教干部,全区共282名。全区群众文化团队总数达1102支,其中区级群众文化团队34支,街道、镇级群众文化团队191支,居委会群众文化团队877支。

  此外,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也为普陀区带来了不少优质文化资源。长征社区的一位老戏迷说:“如今配送下来的文化活动形式更多了,能够满足我们各种不同的需求。比如适合年轻一代的有艺术讲堂、亲子阅读、展览等,而我们老一辈则喜欢一些传统戏曲节目。不仅文化活动的数量多了,而且质量上也一点都不糊弄我们。演员、音响等都很专业,节目也很精彩,有时候甚至连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明星也下社区为我们演出。对我来说,如今每周至少要到中心去听一场戏,这一周的生活才算完整,也才有质量。

  随着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影响力的逐年提升,普陀区开始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对接,承办期间的手机电影节,去年又升格为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互联网电影展映、互联网电影之夜等,让《煎饼侠》等10个电影剧组与观众实现互动交流,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对区域内公共文化活动的关注。“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普陀‘同心家园’建设,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老百姓在‘最后一公里’提升文化的获得感。”普陀区文化局相关领导自信地表示。

  根据普陀区下一步的文化发展蓝图,全区在“十三五”期间将完善苏州河文化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现有成果,推进品牌建设,建立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群众文艺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形成凸显区域文化特色、更具示范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