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宓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01.05.2015  10:02

83岁的老先生搁下握了一辈子的画笔,下决心搞书法他的书法,像画一样好看本

两年前,81岁的曾宓,在杭州南山路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书法展。就在那场展览上,老先生认真地对钱江晚报记者说:“我下决心要把书法搞下去了。”曾宓先生没有食言。两年多来,时不时看到他的小型书法展,画展真的越来越少。

昨天,“书为道——曾宓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一场展览,从名字、作品、风格到规模,都透露出,曾宓先生已然在绘画之外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番真意。

曾宓的心思:我不画画了,就是搞书法

上一次,曾宓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个展,还是79岁时的《八十初度》。很多人依然对展览上的巨幅山水记忆犹新。

就在不久后,他忽然冷落了画笔,转而潜心书法。第一场书法展上,曾宓说自己:“不画了,现在画画情况不好,千人一面。我自己画画也没什么感觉,就不画了。

做这个决定,他应该考虑了很久。

中国传统原本是‘书在上,画在下’,书法更包含中国文化的底蕴,但是现代社会过于推崇画家,变得’好书不如烂画’,书法受了冷落,这种情况不对。所以我现在决心要写书法。

一晃数年过去,这份心思没有变过,言语也更直白了。

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书法,只喜欢画,书法太委屈了,所以我不画画了,就是搞书法,想把书法推上去。

展览共展出曾宓书法新作100件,走进展厅,你可以看到邻着曾宓照片的第一幅作品,就是《核心价值观》。熟悉的内容经曾宓之手,书写与布局都有了拙朴而不拘泥的艺术感,其用心用意之深,可见一斑。

好看的书法: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书法为什么相对绘画受冷遇?曾宓曾经说:“太单一,太枯燥,都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那一套。书法的发展空间很大,不要墨守陈规,如果老是老一套,人家不要看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给自己的书法定了一个方向:“要跟人家不一样,引起大家的兴趣。

所以,曾宓的书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好看,无论内容或形式。

那些时淡时浓的效果,是曾宓专门选用的“宿墨”——就是隔宿过夜之墨,这种墨画在纸上会有微妙的肌理效果,呈现烟雨絪緼之气。

书写的纸张也很雅致特别,暗纹的特制画笺上,跳跃的行草小字,浓淡不一。看似随意,实则有心的框划、晕染。再落上数个形制、内容各色的印章,装在镜框里,说是书法,却又多一份绘画的可看性。

在旁人看来,曾宓的书法要比他的绘画更像他自己——简淡而深情,天真而烂漫。

隽永的句子:很多观众发到了朋友圈

展厅里,一幅小小的《某一天》,他自拟的“某一天就是永远不会有的那一天”,被许多观众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很有共鸣。

角落里那一张《明月清泉》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字不见了,美术馆导览人李向阳说,那也许是因为,书法背后的绘画,表现的就是“”。

还有“有钱了不要任性。”这般率真又时髦的句子。

这些书写都来自于曾宓自己的生命体验,用他的话讲,“临到书写,感悟都已经转化为感觉。我是跟着感觉去的,没有感觉写不出来。有感觉的时候,甚至会手痒,下笔也总是很快。

简单几句话后,一身白衣的曾宓,被人们簇拥着,匆匆离开展厅。

现场依旧热闹,观众们来来往往,停留在他的书法作品前,“原来书法可以这么好看好玩。

这一年,曾宓83岁。此时此刻,这个在很多人印象中,画儿常常招人会心一笑的老画家,又真像是一个对书法充满抱负的年轻人。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报通讯员 郑施诗 本报记者 林梢青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