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海:从演员到书家的华丽转身

04.10.2016  18:33

  

  楷书条幅局部

  

  行草团扇

  

  国海手把手教小朋友临习楷书

  五年前,在富阳影剧院大厅的一次书画展上,有个长得比较敦实的中年人蹲在地上,正与电大富阳学院的书法老师丁仲元聊着他写的一幅字,周围有几个在看,我也凑过去看。

  这是写在黄色宣纸上大核桃大的一幅楷书,我当时十分惊讶!这些楷书像是从楷书字帖上直接搬过来似的。从落款处看到他叫曹国海。在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在义乌搞书法培训已有些年头了。

  第一次与他谋面,当然也是第一次晓得富阳还有这样一位写楷书的高手。

  时间拉到了现在我该与他接触的时候了,原来他还是窈口越剧团的花脸出身。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半生会与书法结缘。小时候他是个十分顽皮的人,酷爱戏曲的阿爸看他读不好书,就干脆把他从学堂里拎到了刚成立的窈口越剧团里去学武戏。武戏需要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碗饭难吃。在师傅的戒尺下,他学会了各项演出技能。

  当初学习书法,他仅仅是为了写演出海报和幻灯片上的唱词而已。随着书法味道的递进,他开始尝到了这门艺术的甜头。行走江湖,使枪弄棒二十余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义乌一家书法培训班叫去当助教。从此,他华丽转身,从花脸切换到书法行列,用他耍惯了刀枪的手,开始文绉绉地捏起了毛笔,当起了老师。连村里看他长大的老辈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小时光“嘎拆”的人,竟然会写出一手嘎好的字来。与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更是不敢相信,国海现在变得嘎有文化了。

  或许是继承了他父亲好学的基因,或许是他在少年练功中吃足了苦头后铸就的一颗顽强的心,他在书法上遇到的困难,从来就没有想过退缩。他没有专门的老师,除了外出演出时拜访当地的书法家外,更多的是靠自己长期地摸索。在他眼里,学书比当初练功要容易多了。

  曹国海艺术成就简介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富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2009年楷书获第六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中小学教师毛笔组一等奖;

  2010年行书入展浙江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全国学生书法作品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楷书获富阳市第十三届郁达夫文艺奖三等奖;

  2011年硬笔获首届中钢书法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人组三等奖;

  2013年行书入选“沙孟海奖”第八届全浙书法大展。行书入展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

  2014年行书获诸暨市第七届书画艺术节全市书画大奖赛二等奖。行书入展“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行书获富阳市第十五届郁达夫文艺奖二等奖;

  2015年行书入展“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16年行书入展首届杭州书法艺术大展。行书获富阳区第十六届郁达夫文艺奖三等奖。

  阿爸是村里的文艺活跃分子,潘老先生的书法印象最深

  我的老家是湖源乡窈口村。姆妈是从义乌嫁过来的,当初义乌还是蛮苦的地方。阿爸在少年时期受驻村金萧支队文艺表演的熏陶,成年后成了

  村里的文艺活跃分子。他在1955年窈口成立京剧团当初,就拜龙门孙宝林为师,演过耍大刀的将军,后来改学二胡,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若干年后,阿爸成为剧团的乐器领衔主胡,拉过《大闹嘉兴府》、《打渔杀家》、《黄忠不服老》、《金沙江畔》、《风雷动》等十多个古装戏曲目。1966年文革时期,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专演八个样板戏,阿爸依然是主胡。1980年窈口成立越剧团,他是创始人之一。

  窈口剧团从解放初期开始,除了本村演出外,还应邀经常到邻村邻县演出。窈口的戏曲文化是富阳的一朵奇葩。我家有7个从事戏曲文艺,为此,在2007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称号,阿爸也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

  四姐妹中我是老二,1974年9月8岁在本村潘氏宗祠读小学,老宅很大,有六七个班。三年级开设大字课,当时墙上挂着已被调到石马中学当语文老师的章纪勤、徐荣昌的书法。但是对书法印象最深的,还是本村的潘文吉老先生。他当过富阳县政府的秘书,参加过郁华血衣冢的落成典礼。他的书法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凡是村里的农具和红白喜事都请他去写。

  我从小经常跟着看他去写字,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稻桶上用一支大毛笔书写“五谷丰登”榜书。村民很尊敬他,叫他先生,每次写好请他吃饭。字写得好不仅会得到人们的尊敬,还有饭吃和红包好拿。那时,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对书法就有一种敬畏之心。

  我从小比较懂事,十来岁就帮家里干活,斫柴、割草、种田、施肥,“双抢”为大人递稻把打稻,几乎农村里的生活都做过。不过我也顽皮好动,打标、爬树、抓鸟、打田鸡棍、打旋螺陀、打农村孩子特有的麻栗果弹子等都很在行。小时光最开心的,是大人在刚翻起泥块的麦田里打黄泥战,打到头上起块,痛,但是很快乐!

  1980年9月,初中在邻村百庄村石马中学读,经常看到章纪勤、徐荣昌两位老师在练书法,虽然很羡慕,但是没有去学,玩性太重。

  阿爸把我们仨拉进了剧团,从此开始漫长的演艺生涯

  我在初中读第二学期时,窈口成立了越剧团。阿爸看我读书不争气,就把我和阿姐、阿妹拉到了剧团当演员。从此,我们一家四口走上了漫长的演艺生涯。弟弟后来也进了剧团搞剧务。我和弟弟的老婆,都是在剧团里找的。

  进剧团那年我才15虚岁,师傅是刚从义乌婺剧团退休的应永芳。我们每天乌洞洞起来翻跟斗、拉丁,拉丁就是倒立,双手支撑到发抖,鼻涕倒挂,做到实在吃勿落为止。还有练腿功,最难过的是劈腿,就是屁股靠在墙头上,由两个人帮助把双脚扳开来,痛得像上刑罚,眼泪水哗哗地流。应师傅则拿着戒尺在旁边盯着,谁要敢偷懒,肯定没好果子吃。接着就是走台步,练身段,拉膀子。

  吃了一年苦头后,开始排演角色。记得第一部戏我扮演《十一郎》里的青面虎,第二部戏是扮演《恩仇记》里的皂吏。阿姐演老旦,阿妹演武小生。戏排出来后,先是在村里的大礼堂演,桐庐晓得后,就邀请我们去演。我后来还演过《金雁桥》、《芦花荡》里的张飞,《三岔口》里的焦赞,《三请樊梨花》里的程咬金,《赵匡胤下河东》里的刘俊等,都是武打戏。窈口地处四县三地交界,所以我们还去诸暨、浦江、建德等地演出。

  柯老师叫我从临帖开始,利用外演机会拜访名家

  1985年,县文化馆的柯士成和冯志银两位老师下派到窈口越剧团来,在大礼堂住了好几个月。他俩以我们剧团演员为主,排演《鹤蚌舞》、《竹马

  和《舞龙灯》三个节目,为的是参加杭州地区的汇演。

  柯老师喜欢书法,给我们写过海报和幻灯片上的唱词,也帮村民在农具上写过字。此时,吊起了我学字的欲望。我练的纸是当地产的迷信纸,都是捡来的废纸。刚开始是临柯老师写的“学海无涯”。他看到后说,这样不成功的,要买本字帖来临。于是,我买了本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后来还练王羲之和米芾的字。

  三个节目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汇演后,轰动杭州,省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汇演结束后,我们又回到越剧古装戏。后来每到一地的演出海报就由我来写了。到宜兴演出,我即去拜访储云、胡俊两位书法家。在宁波演出,我拜访了丁乙卯书法老前辈。温州演出,我拜访了书法家潘知山。那些年,我每到一地演出时,就打听有没有书法家。

  在外地单干了10年演员,转行到义乌当书法老师

  1989年,剧团许多演员因成家等因素自动解散,我开始了单干演艺生涯,分别应邀到桐庐、诸暨、浦江等剧团当演员有10年之久。2000年在家时,义乌姨妈的外甥女到我家来嬉,她看到我墙上挂的书法,说我的字写得嘎好,可以去当老师。她把我推荐到义乌博大书法培训中心,先是她带作品给他们看,在得到认可后叫我去当助教,条件是3000元一个月,包吃包住。

  我空下来就练书法,老板的阿爸看不惯,说我们供你的饭不是叫你来练字的,我气不过,待了一学期就自己办班。

  万事开头难,开头只有七八个学生,后来慢慢就好起来了,发展到三四

  十个学生。办到第八年,也就是2009年,羊晓君老师到义乌来取经,有关申请中国书法之乡的经验。他叫我一起去吃饭,聊天时他劝我还是回富阳办班好。

  在义乌的这些年里我也开了眼界。义乌每年有文化博览会,曾举办过全国行草书大展,一时高手云集。义乌每周还有旧货交易市场,每次我都会去看看。义乌还有著名书法家金鉴才、李章庸等,我常去请教,也结交了一批义乌文化圈的朋友。

  自从2000年回来后,我融入到富阳的书法活动,得了一些奖。2013年我还参加了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三期书法创作骨干研修班,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书法水平。

  学书感悟:书法这东西只要掌握了正确方法,认认真真花三五年功夫,肯定会有收获的。好多人说难,其实是没掌握要领,没有把点划等零件搞清楚就在练字。人都差不多,区别在于能否坚持。当然,书法是门艺术,楷书仅仅是基础,还有篆、隶、行、草等书体及理论要学,所以,要成为书家,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