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景泰蓝精品艺术展亮相绍兴博物馆

05.08.2018  04:43

  7月28日,由绍兴博物馆与廊坊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流金溢彩 国粹新颜——当代景泰蓝精品艺术展”在绍兴博物馆书画一厅开展。

  展览展出霍铁辉、张向东、李佩卿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经典作品70余件,向观众呈现景泰蓝流光溢彩的艺术韵律和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大件器物不失青铜器的气概与魄力,小件器物则有瓷器的造型,清秀可爱却又更加坚固。它们以变化多姿的造型、精湛严谨的工艺、富丽辉煌的色彩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了景泰蓝这一继夏商周青铜器之后的又一金属工艺上的奇迹。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繁复,要经过制胎、点蓝、镀金等多道工序。首先,制胎,将紫铜板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形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其次,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焊药,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第三,点蓝,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进入点蓝工序。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用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第四,烧蓝,填满色釉后,放入约800度的炉火中用白煤燃料烘烧,色釉熔化为液体,冷却后固着在胎体上。再填色釉,再烧结,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再是两道磨光,最后一遍的烧蓝后,釉料的高度要高于铜丝,用沙石将釉料打磨下去,与丝齐平。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不平之处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最后,镀金。再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再经水洗、干燥,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现场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