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立足“五点” 精准助推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06.04.2016  15:37

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集聚村大部分坐落于半山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民族群众收入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然而,近年来,景宁按照“两个共同”要求,立足民族生态优势,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精准助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纯收入从2005年的2251元,提高至2015年的12402元,年增18.6%,增幅连续10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立足民族区域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用好、用足、用活民族政策的同时,坚持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县委、县政府出台民族工作“新十条”,按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3%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全面加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力度。制定少数民族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对少数民族发展产业实行“叠加”扶持的特惠政策,如对少数民族群众新发展惠明白茶产业,每亩补助1340元,补助金额高出一般农户的20%以上。自政策实施以来,全县民族村新增农业产业示范基地7960亩,有效推动了民族村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形成,增加了民族群众的收入。

二.立足民族生态优势,积极开发民族旅游业。以全域化景区理念推动“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促成民族与生态融合开发。先后打造了“中国畲乡之窗”和“云中大漈”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还启动了总投资达40多亿的景宁畲乡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并将敕木山等10个民族村纳入度假区建设,打造独具风情特色的畲乡“十寨”。与此同时,在景区周边,公路沿线的民族村寨大力发展农家乐综合体,生态产业观光园等休闲旅游业。“十一五”时期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2236.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81亿元。

三.立足农村制度改革,创新乡村发展机制。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经营制度、农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破除制约群众发展增收的瓶颈,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通过林权抵押、承包权抵押、土地流转、小额贷款“整村批发”等惠农金融创新手段,将绿色资源变现为创业资本,青山实实在在变成了金山。以少数民族村东坑镇深垟村为例,这个有200余户居民,畲族人口198人的村庄,近三年村民用山林抵押贷款,累计获得小额惠农贷款1050万元。村里建起“聚宝盆竹业开发合作社”,发展白茶、农家乐、畲医畲药等产业,村民人均收入快速增加。

四、立足结对帮扶平台,巧借外力求发展。紧紧把握国家继续加大民族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等有利机遇,协调各级部门,统筹安排省、市、县有关部门与少数民族乡、村挂钩扶持,全县 7个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均有省、市级部门的挂钩扶持,全县46个民族村都有县级单位部门的挂钩扶持。同时,建立副县以上领导联系民族村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在民族群众聚居区开展蹲点调研,对民族村的发展进行重点倾斜。目前,全县46个少数民族村中, 有20个省、市单位结对25个民族村,30位县领导结对30个民族村,19个县级单位部门结对19个民族村。2015年民族村结对帮扶资金达900余万元,实施40多个项目建设。

五.立足互联网+,形成品牌促营销。结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少数民族集聚村农产品的特色开发、科学管理和品牌宣传,延伸农产品营销链,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加强鲜货与干货、线上与线下的营销力度。一方面在生态农产品产地建设观光采摘和鲜货交易带,另一方面,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包装形象,加大宣传展销力度。到目标城市创办畲乡生态农产品展销窗口。2015年,在第8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省民宗委联合景宁承办 “畲族风情馆”,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取得了丰硕成果。“森博会”上,景宁15家民族企业参展,现场销售达56.2万元,签订销售定单135.5万元,达成贸易投资意向38个,进一步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提升畲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