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深挖林下“富矿”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25.07.2018  13:15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81.09%的森林覆盖率,1086.4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宁靓丽的资源和金名片,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景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深挖林下“富矿”,促进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绿色产业,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

  在景宁东坑镇白鹤立勤香榧基地,榧树枝繁叶茂,榧果挂在枝头,粉嘟嘟的桃子引人垂涎欲滴,金黄的菊花随风摇曳......一派丰收场景象映入眼帘。

  “你看,这林下经济还真有本帐好算,果树结果了,可供游人采摘;树下种的菊花,既是风景也能卖钱,可谓一举多得。”说起林下经济,景宁立勤香榧基地何建平经理有说不完的话。

  该基地位于景宁东坑镇白鹤村,已累计完成投资3500万元,种植香榧4500余亩,目前已陆续投产,香榧籽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基地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集林下种植、生态观光旅游、文化培育基地于一体的经营模式,着力打造林旅综合体,真正实现立体化经营、多途径收益。

  “初期香榧基地投产有1000亩,每亩榧果收益800元左右,同时榧果每年有50%的增率;再加上林下套种的当季水果、菊花茶等,每亩可增收200-500元左右。”何经理对基地打造集林旅融合发展的综合体充满了信心,也饱含期待。

  今年来,该基地套种覆盆子和多花黄精等中药材3.5万株,栽种桃子和樱桃等果树2.4万株,种植杭白菊和贡菊310亩等,将生产周期较长的香榧与速生林下作物完美结合,形成了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同时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在短期内实现了林地绿化覆盖和林地肥效提升,增强了休闲观光功能,提高了经济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成为人人向往的“花果山”。

  示范效应 点亮 林农致富新 路子

  景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景宁600”富民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实施林下套种中药材,持续推广香榧高效生态栽培、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模式,最大程度盘活了林下资源,发挥了林子的最大效益。

  位于景宁草鱼塘林场内,林下多花黄精基地于2017年开始建设,依托草鱼塘林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精选多花黄精的适宜生长环境,基地采取“公司+林场”的运行模式,由林场负责提供种植土地及技术支持,公司负责整地、种苗栽植、管护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环节,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基地200余亩。

  “基地打算继续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更多中药材,同时开启观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正在落实土地流转协议的各种细节。”基地老板沈甘林信心满满的说,“我们规划将基地打造为全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3-5年后,黄精亩产效益可达万元以上,将成为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药材种植、施肥等过程中,基地用工主要雇用就近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

  与此同时,澄照乡仙山蓝秒余在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以来,蓝妙余成立中药材合作社,林下种植覆盆子100余亩,不仅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还为村民提供打零工赚钱的工作岗位,村民都很乐意干。“地里种的东西不同,日子过得就不一样,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经济也是景宁在保护中发展的路径之一。”蓝秒余说。目前,该村已有几户人家开始规模化种植中药材,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惠民政策,打造林农致富新平台

  景宁拥有林地面积242.8万亩,在造林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出台惠民政策,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力求为林农打造绿色发展新平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相继出台香榧、油茶及林下种植业发展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种植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林下种植黄精、三叶青、七叶一枝花、掌叶覆盆子等中药材为重点,对县域内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企业、其它组织和个人实施补助。

  同时,县委县政府“铺路搭桥”牵引乡村振兴致富路。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景宁第一时间召开“丽水山耕·景 宁600”富民强村工程现场推进会,现场聘任了10名富民强村工程特邀专家,并举行了产销合作签订仪式,为林农发展林经济提供技术保障,以此加快推进景宁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一亩山万元钱”林下发展模式俨然已成为景宁乡村的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和突破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半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3029亩,创建示范基地8个;“一亩山万元钱”辐射推广2000亩、巩固深化4000亩;新增木本油料绿色产品基地1552亩,提升毛竹基地3092亩;共惠及林业经营主体30家、农户1332户。(景宁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