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巧打“文化牌”唱响全民治水合奏曲

18.04.2017  18:44

  景宁县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从文化治水入手,唱响畲乡全民治水合奏曲,做好疏导“治本”文章,切实增强群众亲水、爱水、保水意识,长期确保Ⅰ、Ⅱ类水质占95%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

   保障“”的要素引导“亲水” 增强水文化向心力

  一是“水文化+创建”打造亲水平台。依托千峡湖库尾河道的山水人文资源,投入资金1.44亿元打造全长约13公里的畲乡绿道,去畲乡绿道散步或骑行领略千峡湖的旖旎风光,成为畲乡景宁休闲运动的新风尚。2015年,以畲乡绿道为代表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绿廊水利风景区”获水利部授牌第十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二是“水文化+建设”优化城乡环境。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县城跨鹤溪河桥系改造、外舍凤凰古镇建设、农村古村落保护等项目建设当中,充分利用水景观元素,结合砌石挡墙、嵌石堰坝和仿木栏杆,增加城乡风貌的灵动性。三是“水文化+产业”实现增收富民。充分发挥占全省可开发装机容量十分之一的水力资源优势,全县共建设各型水电站157座,总装机容量31.94万千瓦,先后荣获首个“中国农村水电之乡”、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把握“”的节点强化“爱水” 增强水文化亲和力

  一是挖掘治水精神遗产。如东坑镇早在1970年以前就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禁止乱砍乱伐,并制定了“三个一百”处罚制度,如有违规者则处罚一百块钱、一百斤肉、一百斤米。马坑村利用村文化广场的文化长廊,将“大禹治水”“王景治黄河”等25幅古今中外有关治水、节水典故以宣传画方式上墙。二是提升群众治水热忱,通过编写治水歌曲、排演治水节目、讲好治水故事,传播治水文化,激发群众治水积极性。在东坑镇根底岘村,有三“xian”治水的故事,即利用“”暇时间,通过吃“”菜的方式,传播学习治水理念和知识,最后培养了一批“”惠的治水主妇。梅岐乡编写“五水共治”原创乡歌《清水源头我的家》,作为乡、村活动规定播放曲目而成为乡村干群的“流行歌曲”。梧桐乡专门组织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文化礼堂演唱队,以三句半《“五水共治”你我他》、歌舞《擦板壁》等节目宣传“五水共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培育少年治水理念。抓住中小学生这一关键群体,组织开发“水文化”校本课程,编制传唱《治水三字经》,集中开展全县范围的“五水共治”征文比赛、绘画比赛,并向全体中小学生发出“小手拉大手‘五水共治’齐动手”倡议书和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水情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水法制、水忧患意识,推动实现水文化的永续发展。

   激发“”的能动加强“护水” 增强水文化凝聚力

  一是树立治水典范。结合寻找“最美畲乡人”活动,组织开展全县“最美河长、最美河道、最美村庄”等最美系列评选,充分挖掘治水先进典型人物、案例,发挥引领作用。全县目前共有25个集体与个人获评。二是开展村级擂台。每年定期举办洁净乡村擂台赛,“清水源头”梅岐乡还专门制定“游戏规则”,定制3个“洁净乡村水晶鼎”,由9个行政村两委上台打擂、争擂,每季度开展考评,评出3个擂主并颁发“水晶鼎”。该乡9个行政村中有1个村守擂成功,有2个村攻擂成功,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整体布局。全面落实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筹备全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景宁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实施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建立包括环保、公安、水利、国土等部门的水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近期公布的《2015年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显示,景宁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结果总指数为111.41,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