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

21.03.2016  13:53

十二五”期间,景宁畲族自治县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坚持稳中求进、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景宁全县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6698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45141万元,“十二五”年均增长8.5%;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从24585元增加到41800元,年均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2亿元。年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16.8∶36.3∶46.9优化调整到2015年的14.9∶29∶56.1。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7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901元增加到28296元,年均增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202元增加到13663元,年均增13.4%;旅游总收入从7.36亿元增加到30.65亿元,年均增33%。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2015年,景宁农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8.4%。县财政每年扶持农业资金高达2000万元,“茶、竹、菌、菜、药、油茶”等农业产业富民效应不断显现。

——工业产值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机械、竹木、茶叶等近20个制造和加工业,工业税收突破亿元大关。丽水“飞地”工业园五年累计投资9.6个多亿,引进23家企业,协议总投资29亿元,累计完成国税、地税总收入1.644亿元。

——项目投资拉动明显。景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稳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实施外舍防护工程、云景高速公路、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2.6%,形成了畲乡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强劲态势。

——交通事业长足发展。景宁目前交通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公路网,特别是农村公路的通达率、硬化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随着云景高速、52省道等一批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景宁区位优势得到显著提升。

——畲乡旅游风生水起。景宁把畲族风情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5年旅游总人数达2236.4万人次,总收入95.8亿元;2015年旅游收入突破三十亿元大关。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完成新一轮村庄整治195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1541户,新建下山移民安置小区17个,完成农民异地转移2683户9572人。

——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16所,达标率为72.7%,目前拟申报省教育现代化县。

——生态质量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及全省领先水平。荣获了“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新增省级生态公益林54万亩,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

——社会保障日益健全。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90%以上。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稳步提高。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荣获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广泛开展。景宁新地标——中国畲族博物馆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间,景宁畲族自治县先后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大力开展魅力畲寨建设。全面启动“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建设,完成172个村庄规划,整合2000万元资金推进“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建设。全县43个民族村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广播和程控电话,开通了公路,用上了自来水,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着力弘扬保护畲族文化。以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基地”为目标,深入挖掘和弘扬畲族文化,坚持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系列活动,建成了畲族文化中心。设立畲族文化保护区,建立畲语等文化传承基地,坚持“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原则,深入实施畲族文化研究保护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