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助力非遗“走出去”彰显海洋文化魅力

07.11.2015  11:38

  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在加强非遗本地传承与创新的同时,积极将非遗引入生产和生活实践,推动非遗“走出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是政策资金支持非遗“走出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实施了《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补助办法(暂行)》《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等有利于非遗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渔民画等技艺生产主体打开思路,促进产品品牌化、市场化。加大资金投入,最大力度用于非遗生产及保护,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是文艺表演助推非遗“走出去”。 不断创造和利用参加室内外及其他省市各类演出机会,让非遗项目走出去,扩大地域辐射。借助生动形象的文艺表演将非遗项目展现出来。2007年、2012年、2013年舟山锣鼓《沸腾的渔港》三度赴京演出,登上央视、湖北卫视等大舞台,“绿眉毛”渔工号子队参加2014年浙江省“非遗之光”春晚电视节日直播。此外,舟山锣鼓、舟山船拳、翁洲走书等非遗项目在文化走亲等各类活动中展演,以全新的交流方式实现异地之间的非遗文化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产业发展推动非遗“走出去”。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提供非遗产品走出省市的机会,结合“互联网+”, 扩大产品知名度。自2007年来,渔民画、普陀船模、船板画等非遗文化产品多次参加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2014年,普陀非遗试水网络销售,前后已有6位非遗生产从业人员在“淘宝网”和“我的手艺网”开设网店销售船模、普陀渔民画等相关非遗产品,尤其是以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普陀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世界各地游客和民众的关注,成功转变成以旅游、观光、收藏为主的文化产业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岑氏木船作坊2014年生产总值逾500万元。

  四是文旅融合助力非遗“走出去”。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遗与旅游业结合,结合传统节日习俗、节庆活动和非遗展示等活动,让更多观众和游客感受乡风民俗,赋予旅游景区(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成功打造东极和干施岙两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搭建了集展览、培训、活动于一体的展茅五匠馆和普陀渔民画发展中心,分别作为五匠传统技艺和渔民画对外宣传的实体基地,常年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