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三点齐发”提升非遗“造血”功能

02.09.2015  10:36

  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指导方针,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提高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普陀非遗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提供资金场地,找准生产性保护“支撑点”。加大非遗生产及保护资金投入和场地支持力度。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积极向上申请20万元左右用于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补助。此外,开展“普陀区精品文化产品展评活动”,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激励非遗项目从业者创作更多的精品。加大场地支持,在朱家尖安排土地12亩,以优惠的价格支持岑氏木船作坊建设厂房,目前厂房已投入使用;专门开辟6间店面房,成立渔民画发展中心,打造渔民画创作、展览、销售的固定场所;各镇(街道)渔民画展厅(创作基地)遍地开花,东极镇渔民画展览厅、六横镇渔民画展厅及工作室、沈家门街道渔民画展厅及工作室以及蚂蚁岛、虾峙岛等地的渔民画工作室全部向渔民画作者、群众、游客免费开放。

  二是增强传承力量,找准生产性保护“关键点”。 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中坚作用,积极开展“名师带徒”和非遗“进校园、到社区、下船头”活动,建立非遗项目流动传习工坊。先后出台普陀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及补贴暂行办法,非遗传承工作考核及补助办法,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传承(教学)基地补助30万元。目前,普陀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1名、省级4名、市级10名、区级16名,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省级2个、市级11个,区级10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每年开展非遗传承活动50余次,为渔民画、五匠技艺、船模等非遗项目培养了近千名学员。

  三是创新宣传举措,找准生产性保护“借力点”。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展茅五匠馆和普陀渔民画发展中心分别作为五匠传统技艺和渔民画对外宣传的实体基地,集展览、培训、活动于一体,常年对外开放;每年组织参加义乌文交会等各种文化博览会,提升普陀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非遗项目单位和个人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意识。试水非遗网络销售,前后已有6位非遗生产从业人员在“淘宝网”和“我的手艺网”开设网店,销售船模、普陀渔民画等相关非遗产品,使非遗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