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是时代赋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文化使命

10.11.2014  11:32

  

  “艺术天空”系列演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的脚步

  

  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原创歌剧《一江春水

  

  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开幕日

  

  余秋雨在主旨论坛“艺术与创造力”上发言

  16年来,每到金秋,上海就会用另外一个名字与世界对话、与同胞交心,这个名字就是“国际艺术节”。在上海与艺术节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茂盛的藤与树的关系——亲密而美好。上海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关系,使得上海这座中国极具国际风范的城市更加充满了魅力,其中最突出的魅力就是,每到这个季节,全世界、全中国都要眺望上海,或者想方设法抵达上海,作为观众、作为演出者、作为演讲者,在大剧院、在社区、在校园,在上海的艺术殿堂和广场街巷,艺术节为上海建造的是艺术天堂,刻意也好,无意也好,身处上海的人,都能与艺术节相遇,与上海这座城市芬芳的气息相遇,最后,被艺术沐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特别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16年来在为艺术节呕心沥血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拥有了办节的智慧,因此也成功地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注入了越来越广泛的文化概念,越来越深厚的人文情怀。上海国际艺术节,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国际艺术盛会,成为具备鲜明引领作用和示范功能的文化品牌。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听听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关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思考,对艺术节本身、对盛行于国内的所有跟艺术有关的节日有积极的作用。

  记者:国际艺术节已经举办到了第十六届,艺术节的定位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胡劲军:确实,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年届十六,正是豆蔻年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诞生15年来,已经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9台参、展演剧(节)目在上海的舞台上演出,今年也有来自全球的45台参演剧目和大批艺术家及作品陆续与观众见面。每年秋天的国际艺术节不仅是城市与艺术的节日,也是观众和艺术家的约会。对于怎样办好国际艺术节,上海经历了从借鉴学习、积累经验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上海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反映了十多年间艺术节办节机制在不断改革创新中逐渐提高文化自信。

  总书记近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谈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国际艺术节作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形象,推出优秀文艺作品的国家级重要艺术平台,十多年来始终承载着汇聚海内外艺术重要成果,向人民大众展示海内外艺术精品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形势背景和时代需求的呼唤下,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的艺术节,更应该产生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积极效应。因此,近三届以来,艺术节正在积极完善创新驱动机制,通过板块调整、节目委约、加大公益力度等措施,逐渐在办节机制和内容定位方面,发生“引领大于展示”的新变化。

  记者:国际艺术节将体现怎样的引领特色?

  胡劲军:首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家级的艺术节庆平台,具有与生俱来的引领时代风气、艺术思潮的独特文化使命和艺术职责;其次,任何艺术节都不可能是止步不前的,必须要有继承和发展。其中,继承是既要学习世界各国优秀艺术节的办节理念、机制和经验,也要遵循多年以来形成的办节规律;发展就是要根据国际艺术潮流的主体变化,在灵活借鉴国际各大艺术节的办节成果基础上,完善和建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办节机制,逐步形成符合艺术规律、又有自身特色的运作模式,探索并创建艺术节庆的“上海模式”,在国内诸多艺术节庆活动中产生引领效应。根据这个思路,艺术节正在探讨和论证建立汇聚各路社会力量的理事会制度,通过艺术节的理事会构架,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艺术节平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不仅将进一步促进形成艺术节良性运营格局,同时也会提升理事会成员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体量巨大,任何的创新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创新和发展要根据艺术节的办节理念和承载使命,在内容创新上追求符合艺术规律的引领作用。从两年前设立“扶持青年艺术家”板块到去年推出“青年创想周”板块,以及逐年加大原创作品委约力度,直到今年创设“艺术天空”板块,都体现了艺术节的不断创新并非刻意求新求奇求变,而是在尊重艺术规律、认识时代使命前提下的水到渠成之举。艺术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吸引各路艺术名家踊跃参与;有了艺术名家的鼎力助阵,就可以为更多文艺团体与青年艺术人才提供释放创意和扶持培育的机会;有了更多承载创意的作品“溢出”,也就有了从艺术节主舞台延伸到17个区县的“艺术天空”户外演出板块,让更多的人民大众成为分享和体验的观众;有了更多的观众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来感受和评点琳琅满目的艺术创意,也将有可能推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涌现。

  记者:艺术节在进一步引领大众走近艺术方面,将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

  胡劲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艺术节连续十多年的影响力积累,促使海内外艺术家和文艺院团参与艺术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容量有限,如今年申报艺术节的海内外节目就达300多台,对参演节目精益求精的遴选虽然提升了艺术节的水准和品质,但往往会造成与佳作擦肩而过的遗憾,而且,观众的参与面也有局限。因此,近两届以来,艺术节在原有以上海本地演出场所作为主要舞台的基础上,开辟了无锡分会场、常州分会场等,向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拓宽舞台空间,今年又在全市17个区县创设“艺术天空”板块。本着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理念实施这些措施,一方面促使艺术节容纳了更多的国内外优秀节目,同时,也让原先只能在剧院里演出的节目“溢出”到全市各个社区,使艺术节的舞台延伸到市民的家门口。

  今年的“艺术天空”共有26台31场演出,平均票价50元,这不仅是艺术节规模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化的尝试,也是通过政府支持的渠道,为文化购买服务提供更多的公益产品,让城市文化生活增加更多高品质内容的实践。所以,“艺术天空”承担的使命,是引领艺术走近观众、引领大众走向艺术的重要举措。观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不同,也有不同的观赏习惯,对艺术也呈多元爱好的状态,艺术节通过搭建剧场内、广场上、社区里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平台,让广大市民在众多优秀节目中各取所需,对于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培养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都十分重要。需要说明的是,购票观看是艺术作品创意价值的体现,也是向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表示尊重。今年艺术节优惠票的总量增加到2万张,再加上“艺术天空”将吸引约5万名观众观看,在公益的层面,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

  记者: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大戏《一江春水》是一部原创歌剧,首演后反响不错。艺术节怎样通过强化原创首演来提升引领效应?

  胡劲军:确实,本届国际艺术节以进一步强调原创首演,来体现引领艺术发展的办节理念。其实,本届国际艺术节不但以《一江春水》的世界首演作为开幕大戏,还特别设置了“原创首演”板块,除了《一江春水》外,还有越剧《甄嬛》、京剧《荡寇志》、芭蕾《小王子》、现代舞《璀璨黑钻》等,也都是首次与国内观众见面。要加大“原创首演”的力度,委约创作项目的比重就需要不断提高,除了继续强调制作的唯一性、强化新人新作的委约机制,还要涌现更多“中国作品世界首演,世界作品中国首演”的项目。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鲜明的辐射效应,目前,艺术节正在把“原创首演”的理念转化为办节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全球视野邀约国内外优秀的最新演艺项目在金秋十月来沪集中展演,进一步将艺术辐射效应转化为艺术引领效应,让艺术节成为各种艺术思潮、各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创意相互交集、竞相媲美的艺术大平台,让人民大众在领略和品鉴世界最新绽放的艺术之花的同时,亲身体验艺术潮流的发展力量。

  十多年来,国际艺术节从逐步发展成熟到现在开始以创新驱动转型,从以经典展示为主转向加大以引领为特点的内容比重,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期待,这也是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赋予艺术节的时代使命,是上海为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对艺术节提出的要求。

  记者:艺术节将如何进一步打造品牌影响力?

  胡劲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进一步提升艺术节的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国际艺术节是一个文艺作品高度汇集的平台,也正在成为国际性艺术节庆的风向标之一,国内外名团、艺术家和首演剧目的参与提升了艺术节的整体水准,各个艺术领域的引领性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所以,艺术节更要对作品的遴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扶植和推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节目。在市场产业的层面,艺术节要促进文化和资本的握手,让艺术节的交易会平台为我所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办节模式的创新改革,丰富上海艺术节庆的整体布局。

  艺术节的创新需要根据人民大众的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在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通过不断更新的办节理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执行和行动,并最终落实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艺术内容上。艺术节的创新和引领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让观众在欣赏中激发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在艺术的体验中引起丰富的想象活力和理想的激发,让大众在参与到艺术节时真切体验到文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