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神奇的“教科附速度”?

10.11.2016  21:15
  师生成长越来越有味道
  毕业生重高上线率位居杭州公办初中前茅
  那只可爱的小松鼠,再一次如约而至。
  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了。有时,它安静地坐在草坪上晒太阳,有时候窜进教室办公室偷吃坚果。但真正见过它的人很少,全校师生似乎都在静静地等待这位小客人。
  老师提供了一张照片:小松鼠除了肚子上的毛色是雪白的,全身乌黑发亮,两只耳朵高高竖着,耳尖上还有许多绒毛……
  省教科院附校美丽的校园里,总是充满了神秘和惊喜。更让人觉得神秘和惊喜的是,一所仅仅创办了六年的学校,就像拥有魔法一般,教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学生乐学会学健康成长,家长有口皆碑满意度极高。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神奇的“教科附速度”?
  A
  有温度的学校 有温度的教育
  “魔王”受到全校师生礼遇
  老师和学生发现,这只校园常来“作客”的小松鼠,样子似乎跟西湖边经常出没的松鼠有些不同。
  “当然不同了,它是一只好学的松鼠,最爱跑老师办公室。”一个三年级男生在校园包干区打扫卫生时发现了它。当时,小松鼠正捧着什么啃得来劲。几个男生屏住呼吸,轻轻地向小松鼠靠近,想看得更仔细些……
  那以后,小松鼠拜访校园的消息就传开了。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看到它,不表现出惊喜,不大声嚷嚷,不奔走相告,不触摸。一个七年级男生默默观察了以后,特意翻阅了百科全书——“它不是野生松鼠,是一种宠物松鼠,名叫魔王”。
  老师们的表现显得更“”了。小松鼠第一次进办公室时,老师们默默地向后退,把桌面让出来,小松鼠大摇大摆地蹿上桌,拿起桌上的山核桃啃起来。后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有时顺着窗帘往上爬,有时候躲进老师放在办公桌上的衣服呼呼大睡,饿了就在桌子上觅食。
  这是小学部科学老师王苗如第一次发现松鼠。“松鼠其实挺怕生的。据我所知,杭州目前除了西湖边、浙大玉泉校区,估计只有我们校园会有松鼠拜访了吧。” 王苗如说,经常来,说明它很信任人,大家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是多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而学校老师对小松鼠的友好、宽容,也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秋雨中“大手”护好“小手
  每年新学年开学后,杭城各中小学都会安排给学生体检。
  今年,连日阴雨天让杭城迈过盛夏步入初秋。但一大早,辖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就来到省教科院附校体育馆里忙碌起来,摆放好各类体检仪器,为全校1000多个学生体检做准备。
  最先到来的是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每个六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帮助一个一年级学生完成所有体检项目,已经是省教科院附校的传统。
  六年级学生早早来到一年级教室门口,静静地等待,牵上小朋友的手,教小朋友排好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学楼与体育馆中间的空地时,雨滴滴答答地下了起来。六年级领队的学生见状,在一年级小朋友的头顶撑起了体检表,身后的同学们也陆陆续续地地撑起了一把把“纸伞”,把小朋友抱在怀中,护在“”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走……
  六年级的孩子们,好像一瞬间就长大了。在微凉飘雨的秋日里,所有人都真切感受到了校园里的温暖。
  一天里,所有学生都完成了体检。在体检过程中,还处处展现了附校的文明礼仪风范。卫生服务中心的叔叔阿姨门对学生们的表现赞不绝口。
  成立于2010年7月的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下简称“省教科院附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江干区教育局采用“科研机构+新校”的“教育新共同体”模式合作办学。
  学校围绕“多元融合、差异发展、精致和谐、活泼幸福”的办学理念,运用科研杠杆撬动教师专业发展,转变了课堂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活力,逐步了实现“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六年来学校教学质量飞速提升,办学成效稳步发展,2016年中考重高上线率达65.71%,名列杭州市公办初中前茅,成功实现了优质学校的转型升级,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媒体盛赞其为“教科附速度”。
  B
  多元评价 学校大气度打开成长大空间
  不奖“三好”和优秀 更关注闪光点
  建校之日起,省教科院附校就开始尝试一个特别的学生评价体系。2010年9月,学生多元评价机制——“附校百星”活动首秀。
  省教科院附校学生中,“新杭州人”子女占五成以上,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也不敢或没有机会大胆秀出自己。附校百星颠覆了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既不评“三好生”,也不评优等生,而是关注那些有闪光点的平凡学生。学校九个年级共有1000多名学生,每年选出约100颗“”,9年下来人人都有机会。
  去年的颁奖现场,甜美的女主持人是热心的二(3)班学生家长;给百星颁奖的嘉宾,是学校的“美丽教师”;台下的嘉宾席,有来自全校30个班级的家委会成员。11个类别,110位校园之星,学生每人一句获奖感言,坐在台下的老师、家长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台上,学校动漫、管乐、合唱、舞蹈等社团的240多名学生,轮番上台展示风采;台下,鼓掌加油的学生也在暗下决心:下一年,我也要成为那颗闪亮的“”。
  六年来,省教科院附校先后在颁奖典礼上搭建“走红地毯”、“校园达人秀”、“生命德育”等平台,已评出550名附校百星,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为“星星”。而这些“星星”,也影响带动了全校学生收获自信,释放成长动力。
  陈老师不爱吃鸡腿?她是想鼓励学生
  今年刚毕业的九(1)班有个姓孙的男生,刚进初中时成绩不理想。男生长得很高大,胃口也好。有一天中午吃饭时,班主任陈少平跟同学们说,自己减肥,想把一只鸡腿奖励给某个同学。孙同学默默地看着陈老师,满是渴望的眼神。陈老师看在眼里,当即决定把鸡腿奖励给他。
  谁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从那以后,孙同学好像变了个人,每天一有空就跑到办公室向老师问题目。老师们也尽可能帮助他:数学老师面批作业及时辅导,有时还找有难度的题拓展他的思路;科学老师那里,孙同学是常客,课上回答问题他也很积极;连之前最薄弱的语文,孙同学在陈老师的督促下也开始背诵、理解,还主动看课外文言文。慢慢地,孙同学的成绩进步了。
  陈少平经常和孙同学的妈妈保持联系。一次聊天时,他妈妈说,因为陈老师在那么多同学想要鸡腿的情况下,把鸡腿奖励给了他,他要为陈老师奋发图强。学生的话虽然可爱,但却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一个鸡腿,承载着老师的关注与爱,也激发出了学生的动力。后来,孙同学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最终成功保送进入省一级重高。其实,除了“不吃”鸡腿,陈老师还“不吃”红烧肉、大排。她用细腻和睿智的教育策略,鼓励感化每个学生。
  戴红领巾的“周爸” 为青春期护航
  省教科院附校的周军老师,很善于走进学生心里。他所带的学生,多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懵懂而敏感,喜欢掩饰自己脆弱的心灵。
  周老师挚着地付出,感动着学生们,大家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周爸”。七年级开始,班里有学生不爱戴红领巾,周爸就每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学校里“晃荡”,一戴就是两年。一时间,戴红领巾的周老师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青春期的学生敏感而多变,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就要亲近他们,知道他们想什么。于是,一个“粘人”的周爸出现了。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24小时盯着学生,简直是“变态”。周爸教英语,可在体育课、活动课上,也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总是泡在学生堆里,用他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和学生嬉笑怒骂:“拉哈、吕哈(男孩、女孩),你们要相亲相爱”。
  幽默的周爸总是逗得学生合不拢嘴,但他也不会不好意思,常常摸着他那一翘一翘的头发,咧着嘴儿跟着学生一起嘻嘻哈哈。
  C
  科研兴校
  让教师成为有深度的“专家
  省教科院引领 教师跨越式成长
  多让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回校做主题交流,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借助浙江省教科院力量,与省内外多所名校开展教学互动活动,邀请名师、骨干教师进课堂,并就“如何开展先学后教”、“如何进行二次教学”、“怎样提高学困生的听课效率”进行专题交流。近期,学校还将邀请外校教研组来校就复习备课、指导学困生、作业设计等做深入交流。
  通过学、看、试,老师们不仅转变了教育理念,还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升。省教科院附校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博学大讲堂”、“同课异构”中老师们的自我修炼和“名师工作坊”中老师们的自我完善。
  随着省级立项课题“先学后教”深入推进,从起初的“六卡导学”到现在的“两本两卡”,学校课堂教学收效越来越明显。《以“两卡两本”为载体,促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也成为省级立项规划课题,该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促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爱上课堂
  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在浙江省教科院专家帮助下,学校开启了先学后教的课堂革命,也给之后的“两卡两本”奠定了基础。
  省教科院派出专家全程指导,先学后教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在附校试点并逐步推广。省教科院附校的“先学后教”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出效率、多互动,由此学生主动性被激发,学习主体意识萌芽,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们也煞费苦心。在“先学后教”基础上,创造“两卡·两本”,以构架学生学习的新系统,注重导、助结合,努力让“以学定教”成为现实。
  青年教师孙超玲和陈明珠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形式,采用“以学定教”理念,把两堂数学课精彩呈现出来。新颖的“导学卡”一出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在老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把课中难题各个击破,就像突然获得了自由一般,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听讲研究问题都非常认真。
  2015 年“两卡两本”获得了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以及杭州市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一等奖,最近又获得省政府颁发的2016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而省教科院附校的“学习新系统”更是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乐学”,让学校成功实现了向新优质学校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