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再体验:家在这头梦想在那头

15.02.2016  12:37

  中新网杭州2月14日电(记者 王逸飞 钟新)这个晚冬,春节悄然来临,又转眼过去。回望这两周,除了阖家团圆、喜气祥和外,“春运”无疑成为了另一热点话题。一场现代世界最大规模的时段性人口迁徙,从南到北,跨越经纬,成为了连接中国人家与梦想的往来通道。

  为期40天的春运已经过半,交通运输部截至13日的数据显示,从1月24日至2月12日,春运前20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3%。在城与城、城与家间,庞大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酸甜苦辣,蕴藏着喜悦繁华,也蕴藏着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和记忆。

  在春运大潮里,中新网记者们也成为了“候鸟”中的普通一员。与无数人一样,他们感受着回家的急切,路途的拥挤,经历着窗外的风景变换。同样,他们也用亲身经历、独特视角,还原和记录着一段段“在路上”的时光。一周里,故事以春运的形式上演,人们则以真情的名义收藏。

   “熬”在春运:“辗转腾挪”拼出来回路

  2016年春运在1月24日拉开大幕,但对于绝大多数“候鸟”而言,“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在12月的抢票序曲中便已开启。

  抢票那几天,“秒光”、“惨烈”等成为了同事们最大的感受,甚至售票开始几十秒车票便已全部售空。这种情形下,对于家乡较远的许多“候鸟”而言,不论回程还是去程,绞尽脑汁设计回家线路与方式成为了年关最重要的事情。

  去年刚刚毕业的王瑶(化名),家乡在距离杭州2110公里外的内蒙古赤峰市。由于距离遥远王瑶需要由杭州前往北京中转,再到赤峰。在经历两天的“抢票”失败后,她最终只买到了除夕前两天开往北京的Z10特快列车,这要比高铁多花近3倍时间。而从北京到赤峰,她只买到了一张要站10个小时的站票。“一场回家路,注定有如西天取经般地跋涉和漫长。”出发前,她如此调侃。

  相比于日渐普及的高铁动车,特快列车总有其弊端。卧铺车厢里,从早到晚都不会安静,白天人声嘈杂,晚上孩子的哭声、大人的鼾声则此起彼伏。王瑶说,与回家相比,是否能休息好已经是次要。

  近14小时后,王瑶抵达北京,在她看来北京永远都是那样忙碌:车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大包小包步履匆匆。由于时间充裕,她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抵达汽车站,幸运的是王瑶买到了一张汽车票,避免站回家的同时,时间上也节省了四五个小时,她也将这张票形容为“意外的惊喜”。

  就这样,在刷票的努力和运气的垂青下,王瑶从南方回到了北国。但她的“奔波”并未结束。由于返程的火车票没有买到,年后返回杭州时她只能乘大巴前往北京,再由北京飞到上海,最后转高铁到杭州。这场春运,让这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感受着地理的距离,也接受着意志的考验。

  相比于王瑶,河南鹤壁人刘怡(化名)的春运旅途也着实辛苦。由于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年前的刘怡原本只买到一张站票,后来她改为大巴返乡。年后,刘怡同样被迫选择乘坐十四个小时的卧铺大巴返回杭州,用她的话说“汽车票比较宽松,提前一两天给司机打个电话就好,坐车的都是没有抢到火车票的人。”

  刘怡说,虽然车上有卧铺,但空间十分狭小,只有六七十公分宽。而车上洗手间一有人进出便会传出味道,让本就封闭的车厢气味更加难忍。“床铺靠近厕所的乘客,一路只能用被子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毕竟味道太难闻。”

  对于很多“候鸟”而言,路途的煎熬并不仅限于此。

  在济南、长沙、杭州等地,城市内、高速路上的习惯性拥堵,让汽车“长龙”成为了过年期间必备的“烦恼”。13日,一位安徽籍同事自家中开车返回杭州,原本只要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因为堵车足足开了四个半小时;济南机场高速离港方向,下午15时左右接送亲友的车辆队伍已经动弹不得;而在长沙南站外,还是清晨,进站车辆便拥堵近百米,车辆进站速度已经与步行无异。

  不得不提的还有春节假期末,强冷空气给北方多地带来的降雪,这场“意外”也许多“候鸟”被迫推迟或改变返程计划的同时只能感叹:春运,一切可以预见,一切又难以预料。

   “吃”在春运:从泡面盒饭到家的味道

  这场来往的路,中国人用脚步丈量着家与城的距离,步履匆匆中,是再辛苦也甜的无怨。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每个人身边,每个车厢中,“家”的情节总是那么强烈,强烈到这种味道,已经弥漫在了春运的“舌尖”。

  对于返乡的列车,“候鸟”们旅途中的食物大多无异,或是超市买的饼干面包、泡面香肠等“火车美食”,或是高铁上买一份40元的“营养盒饭”将就充饥。对于每个人而言,因为家的诱惑,这时的一顿简餐已经强过平时的一桌珍馐。而这时,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已经隐约闻到。

  6日,在杭州开往淄博的G282次列车上,整段行程刚过一半,王清(化名)便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到哪里了,大约几点到家?”、“晚上包饺子,你要吃什么馅儿的?”在王清的母亲看来,为回来的儿子准备一顿他最爱吃的水饺,是她最开心的事情。

  湖南小伙小吴则直言,返乡最满足的那一刻,就是进门看见爸妈、看见一桌家乡菜的时候。他说,一进门就看到糯米丸子已经上桌,这也是湖南过年压箱底的菜式。水晶般的糯米把掺着荸荠的肉丸裹得严严实实,经过蒸煮后晶莹剔透。“爸妈说,这道菜是他们小时候年夜饭上重要的荤菜,几十年的做法都没变过,吃的不仅是肉丸,更是旧时年味的回忆。”

  在家的数天,是“候鸟”们味蕾最为满足的时候。而这种幸福,在年后的返程旅途上,也无一例外在延续着。

  王清在返回杭州的列车上注意到,车厢里人们的午餐明显丰富了许多,从原来返乡时的方便面为主,变为了水饺、德州扒鸡、博山酥锅等家乡食物,甚至有人专门带上了保温桶,里面盛着家人熬的小米粥。

  刘怡回城前,奶奶专门做了花糕送给她。她说,河南春节有蒸花糕的习俗,上面一般会撒满红枣或者蜜枣。“这是奶奶特制的花糕,为便于携带,这个花糕比其它的尺寸小了一半。第一层下面洒满红枣,第二层上面用面捏出一个大大的福字,并在福字笔画交叉处插上红枣。奶奶说,花糕花糕象征年年高,带到杭州带点福气走。”

  久居浙江的小吴,在家的几天对于湖南的“辣”已经重新适应,这次回程路上,除了随身携带东江鱼、临武鸭等家乡美食一饱口福外,他还与许多湖南人一样,把礼品装的传统湘味提上了车。小吴说,他要把这份幸福同自己的朋友们分享。

  行在春运,心在家中。家乡美食让或远或近的旅途不再孤寂,而这最熟悉的味道背后,是每一个家庭,每一双父母最真切的关爱。

  “暖”在春运:那些人与那些温馨

  这场人口迁徙中,呈现着快节奏的辗转奔波,而在参与其中的中新网记者眼中,春运中国人演绎的一丝丝细节,却在这个冬天,足够温暖人心。

  说到温暖,话题必定还是离不开“家”。

  这一路,感受得到每一个家庭阖家团圆的温度。在大年初一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已过高峰期的候机楼内,还是聚集了不少全家出游的市民,有男女老少、也有年轻夫妇。在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大家聊着对“喝早茶赏花市”的期待,也享受着佳节出游的天伦之乐。

  这一路,感受得到一个个陌生人无私付出的态度。刘怡返乡抵达河南鹤壁时,母亲骑三轮车接她回家,途中车子后轮却突然出现故障,将母女俩扔在了半路。万般无奈之时,一位路过的老奶奶走上前来查看情况,并帮忙拨通了附近社区一位修车师傅的电话。寒夜里,在家休息的师傅专门回到店里拿了工具,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小时为母女二人修好了车子。

  这一路,感受得到一颗颗坚守之心忠于职守的大度。年前火车上,一位高铁乘务员对记者说,他已经习惯了在车厢里过年,都是为了大家能更好回家。“上两天休一天,轮的上(年三十休息)最好,轮不上也没办法”。浙江省新昌县公路局北池站站长竺慧江,已经经历了15个春运。每年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竺慧江都是在公路上度过:巡查路况、排除安全隐患、清理落石,已经成为他在佳节中进行工作的一种习惯。

  这一路,也感受得到整个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度。在北京地铁站前,一位乞讨妇女走向一个个路人寻求帮助。王瑶说,平时她可能会怀疑是骗子,但此刻她心中却有一丝酸楚,她把少量零钱给了妇女。妇女说,她也是要回乡,但是钱被偷走了。而听到其讲述,王瑶看到周边很多人都给了她钱。或许这时真假已不重要,社会的善举永远是最该在乎的主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回望春运,这20天里,出现了“春节回家过年前后变化”组图的走红,出现了淄博火车站内张金丽离别父母久跪不起的震撼,出现了上海姑娘来到江西又逃离农村的争议。或许个体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一切热点背后,社会不应忘记:“家是中国人灵魂最深处的根”,才是这场人口迁徙最大的主旨。

  而对于双城“候鸟”而言,返乡的背影回望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留下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而春运尾声,他们的归来则是新一年城市发展的信心。他们支撑着城市的梦想,也支撑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的迁徙,是如今整个时代的缩影,而让他们的家与梦想实现重合,也应是整个社会的重要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