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从这里出发

29.12.2018  17:06

2016年1月30日,北京。

寒气尚未散尽,但空气中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一道消息迅速从国土资源部传出,经部党组第五次会议研究同意,将中国矿业报社的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将报社作为局属事业单位。

中国矿业报》的去向终于尘埃落定!

此前,由于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呼之欲出,《中国矿业报》到底何去何从,一直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2016年4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办公会决定,正式接管《中国矿业报》,并明确了分管局领导。

5月9日,《中国矿业报》收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变更主管主办单位的批复。6月1日起,《中国矿业报》报头下的主管主办单位正式改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由此,中国矿业报社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从属关系正式全面确立。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需要一个向世界传递“中国矿业声音”的窗口,中国地质调查局把《中国矿业报》纳入麾下,是一份责任的坚守,更是一份历史的担当。

6月12日上午,农历端午节刚过,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一行专程到中国矿业报社调研指导。

2016年6月12日,钟自然一行专程到中国矿业报社调研指导

这当然不是一次普通的调研。陪同钟自然局长前来调研的人员除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海清,时任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外,局机关办公室、总工室、财务部等11个部门的“一把手”也悉数参加。

据说,局党组成员和部室负责人“全部出动”调研一个下属单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历史上尚不多见。对于中国矿业报社来说,接待这么高规格、大阵容的调研团队,更是创刊以来的第一次。

当时主掌报社全面工作、现任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的杨智峰,在座谈会上汇报工作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心里暖暖的,信心满满的,一家人的感觉真好!

作为涵括中国矿业全领域的一张大报,到现在为止,《中国矿业报》已经伴随发展中的中国矿业走过了整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是怎样的一个时间跨度?足够一个人从懵懂无知走到意气风发,《中国矿业报》已经从默默无闻走到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在中国的新闻传媒领域,也留下一路绚烂的光影。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二十五年的沉淀,《中国矿业报》定当展现出缤纷的风采。

创刊秘辛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1000多年前,唐朝的“苦吟诗人”贾岛挥笔在长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往事越千年。”1993年秋,又是“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季节,时任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郭振西一行,奉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之命来到古城西安。

郭振西是新中国第一任矿管局长,是我国矿管事业的奠基人。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将由矿产开发报更名的《中国矿业报》迁京。

矿产开发报于1985年创刊,原由陕西省地矿局主办,后由地矿部矿管局拨付办报经费。矿产开发报虽是一张小报,但这张小报的影响并不小。

当时,矿产开发报云集了王振勤、杨智峰、陈颂今等一批办报精英,而现任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王东海、现已退休的副社长焦鸣,后来也成为其中的得力干将,现任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赵腊平,彼时则是该报的特约撰稿人。

为什么将矿产开发报更名为《中国矿业报》并迁京出版?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1991年5月,地矿部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矿管处长会议。会议结束后,根据矿政工作需要,郭振西向朱训部长汇报了创办《中国矿业报》的设想。朱训部长当即表示原则上赞同。

1993年初,郭振西正式向朱训部长提出了将矿产开发报更名为《中国矿业报》并迁到北京出版的建议。经过慎重研究,地矿部党组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便以地矿部的名义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同意。

1993年5月,受报社委派,时任矿产开发报社副社长的杨智峰和社长助理陈颂今来到北京,在郭振西指导下,办理报纸登记等有关手续。社长、总编辑经请示部领导同意,分别登记为郭振西和尹惠宇(时任矿协副秘书长)。

事情办得很顺利。不久,杨智峰就拿到了《中国矿业报》登记证。随后被任命为《中国矿业报》副总编的张以诚也受命迅速从北京赶赴西安,与矿产开发报的同仁一起,筹划报纸的出版工作。当年9月份,《中国矿业报》(试刊号)在西安出版。

郭振西一到西安,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这位共和国首任矿管局长的身上,洋溢着一股极大的热情,让人感觉出一股无穷的力量和希望。他不断地向职工们勾勒着《中国矿业报》的美好前景。

杨智峰回忆说:“郭振西秘书长在报社的职工会上,给我们传达了地矿部领导对报社迁京的重要指示,分析了《中国矿业报》对中国矿业的重要作用和美好前景,并就迁京的具体事宜作了说明。当时我们有一个感觉,这是令人心动的事业。所以,他的一番‘鼓动’,增强了我们迁京的信心和决心。

1993年8月,矿产开发报社社长王振勤带领两位同志踏上北上的列车来到北京,投入到《中国矿业报》的迁京筹备工作中。

当年12月4日,由杨智峰带领王东海等5名骨干,也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与先期到达的同志会师。

他们此次北上,除了肩负创办《中国矿业报》的责任,更是肩负着一种使命。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矿业报》的创刊寄予了厚望。

在《中国矿业报》筹备迁京过程中,报头的设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朱训部长和郭振西局长认为,《中国矿业报》必须有一个高起点!

我国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国矿业的发展。因此,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报名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报名的“中国矿业报”终于问世。

创刊伊始,百废待兴。要想将一张小报纸从西安迁京,并改版成一张大报,谈何容易?

一切得从零开始。

没有办公室,先租用某印刷厂的几间房。几个月后,转移到马尾沟地矿部家属院内一栋用锅炉房改造的两层白色小楼里办公。从西安移师过来的同志和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没有住房,就先蜗居在地下室。

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当年报纸征订发行期已过,这意味着报纸无法通过邮局订阅发行。

在此情况下,报社临时负责人只得向地矿部领导求助。朱训部长亲自协调,才使《中国矿业报》挤上了全国邮局的征订簿。

地矿部领导对《中国矿业报》的创办十分支持。1993年12月30日,地矿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从级别、编制、领导班子、主管主办单位、经费、办公用房等方面做出了决定。

1994年元旦之夜,正值寒冬,一场瑞雪正在天空中孕育,似乎在准备飘飘洒洒地给大地来一个温柔的覆盖。子夜时分,杨智峰倚靠在北京东城区海运仓附近的中国青年报印刷厂内的长椅上,似睡非睡。未成想,自己一个轻微的呼噜,竟将自己从迷迷蒙蒙的梦中吓醒。

等杨智峰睁大双眼,时钟已经指向了1月2日凌晨2点多,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矿业报》(创刊号)正从印刷机的滚筒里快速“”出来。

亲眼见证了众多人为《中国矿业报》(创刊号)忙碌的过程,此刻又亲眼看见报纸从印刷机里“”出来,就像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并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内心是何等的激动。这时的杨智峰已经了无睡意,迅速拿起一张报纸,手竟然有些发抖。

1994年1月2日,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的《中国矿业报》,迅速从邮局发往全国,报纸的头版刊登的是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的大幅照片。

《中国矿业报》的创刊震动了新闻界。矿业界更是欢欣鼓舞,庆贺中国矿业有了自己的声音。

当年春节前夕,地矿部部长朱训还专程到报社看望了职工,这给中国矿业报社全体职工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事实上,《中国矿业报》创刊不久,即推出了一批颇有特色且有深度的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不少业界人士惊呼:这是新闻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艰难跋涉

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

1994年春天,朱训卸任地矿部部长职务,调任全国政协秘书长。

一直在朱训部长关怀下的《中国矿业报》何去何从,报社员工心生疑虑,不少了解报社情况的矿业界人士也暗暗捏了一把汗。

但是,困难压不倒报社的员工。在极度困难的窘境中,《中国矿业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适时提出了“四个服务”和“三个依靠”的办报理念,并按照以上方针办实事,赢得了各方的支持。

在郭振西的策划下,《中国矿业报》成立了“《中国矿业报》理事会”,这使得《中国矿业报》有了办报的经费,也有了实实在在的依靠。

矿业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高扬文对《中国矿业报》的生存和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亲自担任矿业报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而且抱病参加了第一次和第四次理事会会议。他号召矿山企业和理事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中国矿业报》,并亲自为《中国矿业报》撰写文章。

1998年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宣布朱镕基任国务院总理。铁腕的朱镕基毅然挥动改革的利斧——相当部分的部委被撤销或重组,与矿业有关的部委如煤炭部、冶金部等被撤销,地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重组为国土资源部……中国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

对于《中国矿业报》来说,资源管理体制的变化、政府机构的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是机遇,用时任副社长安育英的话来说就是:随着国土资源部的成立,报社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

说是挑战,由4个部门重组成立的国土资源部要进行大整合,这样的整合自然包括媒体的整合。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矿业报》推到了十字路口。

时不我待,现实要求对这个问题迅速做出回答。为此,中国矿业协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分析了宏观形势之后,时任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郭振西抛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矿业报》要不要继续办下去?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良久,时任中国矿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家华的发言,终于打破了会场的沉静,“从中国矿业的大局看,应该办下去。

等的就是这句话!郭振西挥起大手,在桌子上猛地一击,“”地站起来,手指王家华,“好,既然你说要办下去,那你去办!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郭振西还是有些不放心。在他看来,中国矿业报社还是一只刚刚抖动翎羽的雏鹰,必须让它的羽翼丰满起来。

1998年7月10日,郭振西找到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原地矿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林家能,请他出山到中国矿业报社担任总顾问。几乎同时被郭振西邀请到报社辅佐王家华的还有金成印。到中国矿业报社之后,被聘为副社长。

此时,挣扎了4年之久的《中国矿业报》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几万元,办公条件窘迫,职工收入低,报纸发行量小……

困难,仿佛一只拦路虎,横在报社一班人面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受,但你必须面对。

辟径求生

中国矿业报社当时是由中国矿业协会主管主办的产业报,是一张社团报。要把一张非政府背景的报纸搞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更是一道难题。

中国矿业需不需要这张报纸?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需要!

然而,受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各矿业部门创办有众多矿业媒体。

在各矿业部门报纸都存在的情况下,市场被分割,后创办的《中国矿业报》注定就处在“夹缝”中。

中国矿业报社领导班子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报纸迟早要走向市场,作为社团报纸更应该是这样。

走市场”就意味着要自己养活自己,要在市场上获取自己生存发展的每一分钱。

怎么办?《中国矿业报》迫切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经过多次探讨,大家集思广益,一个低成本扩张的战略框架终于获得了大多数同志的认同。

低成本扩张战略是中国矿业报社发展战略的核心。讲白了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完成原始积累。也就是说,既要“勒紧裤腰带”,又要“大量地付出”。

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大多数同志依然留了下来。他们埋头苦干,无怨无悔,默默期待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到来。

报社的一班人十分清醒:任何走市场的单位都要有那么点优势,管理学上叫做“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矿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理念,就是前沿性的思想,理念先进便能比别人早走一步,赢得先机。

政府机构改革后,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大部分属地化管理,亟需一个媒体的服务平台,报社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遇,并闪电般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有媒体的优势,企业有企业的优势,“你办我办不成的事,我办你办不成的事”,就能实现双赢。

报社适时地提出了联姻战略,以达到资源的合理组合,有效配置。在联姻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报社大胆创意,再出高招——成立董事局。

董事局成立后,报社有了启动资金,企业得到了许多市场信息和服务。联姻战略使双方受益无穷。

一办报,二办事”的理念逐步成熟,并很快成为生产力。在董事局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报社又实现了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七大矿业行业学会、协会组织的联姻。稍后,报社又实现了与20多个省、区、市地勘局的联姻。

解决了吃饭问题,报社的办报办事能力就如虎添翼,长袖善舞了……

从“七宝山病了”的全景报道,到“陈贵模式”的系列报道和“掀桌事件”的连续报道,《中国矿业报》不断地运筹、策划,关注着业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由于认真贯彻了办报理念,紧紧抓住产业和社会的连接点,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共鸣。

多年来,报社始终坚持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为矿业单位办成十几件大事。

《中国矿业报》在关注矿业企业的发展、反对矿山贪污腐败、关心弱势群体权益上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高层领导的支持。

随后,《中国矿业报》又把视角从个案转到宏观经济问题上。

报社瞅准时机,顺势而为。2001年开展了“中国矿业投资纵横谈”,2002年开展了“‘四矿’问题大讨论”。这些大讨论规模大、时间长、声势大、程度深,不仅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强的反响,而且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报社充分利用传媒舆论的力量,授人以勇气,助人以关爱,把它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使报纸办出了特色,受到了矿业、地勘业的高度赞誉,并得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低成本扩张,报社从“夹缝”中走了出来,走出了困境,站稳了脚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了稳步发展。

对此,杨智峰感慨地说,“中国矿业报社全体职工经过艰苦奋斗,不仅报纸容量不断扩大,而且靠自己的努力购买了近千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矿业报不再是一无所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底。

历史回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矿业报社在市场中闯荡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在当下中国产业媒体的发展中,应该说是一个传奇。但是,熟悉中国矿业报社的人都知道,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逼出来的结果。

走出困境的中国矿业报社,已经不再拘泥于自身的生存,开始用敏锐的视角为政府出谋划策——

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最高的政治层面。

当年6月30日,为了解并掌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由中国矿业报社发起,联合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在深圳召开。随后的几次会议,参会人数越来越多。截至第六届在厦门举行的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参会人数已达600多人。此时,这个会议已经成为中国矿业报社的一个品牌。

作为覆盖整个矿业的大型媒体,《中国矿业报》一直不忘自己的使命,情系中国矿业的发展,积极为地质事业和矿业的发展鼓与呼,并利用媒体的独特优势,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之后,地质找矿工作中有太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深知,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出来、解决掉,地质找矿工作将步履维艰。

于是,自2009年3月开始,在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提议下,国土资源部在全系统、全行业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从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围绕着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大方面展开了讨论。

中国矿业报社敏锐地觉察到,此番“大讨论”将在全国掀起一轮高潮。在此情况下,中国矿业报社及时成立了“大讨论”领导小组,配合调查研究梳理找矿领域存在的问题,迅速在报纸的头版开设专栏,刊登来自地勘一线的文章,经过梳理,提出有关地质找矿工作中的60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此举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看到《中国矿业报》专门开辟“大讨论”专栏,广泛发动,深入地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讨论,并刊发100余篇直面现实问题,同时刊登具有针对性的文章时,徐绍史感慨万千,并专门做出批示:“专栏办得很好,发挥了启示和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大讨论’的深入开展。谢谢同志们。

为了巩固和扩大“大讨论”成果,2010年4月,中国矿业报社专门派出调研组赴安徽调研,并起草了《关于“泥河模式”扩展为“安徽模式”可行性的调研报告》,报告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1年2月16日,农历春节刚过,人们在腾讯微博上看到一则由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发出的“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的呼吁。

由此,中国矿业报社的一班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由上述事实看,浙江省委领导高层公开呼吁地方关心、支持现代“老三”和地质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

2011年,时任中国矿业报社副总编赵腊平采写的长篇通讯——《〈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为例,深刻描述了年轻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苦,保持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感人故事。

徐绍史读罢此文,做出了这样的批示:读了《中国矿业报》3月3日发表的《〈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这篇报道颇有感慨。《中国矿业报》的记者以独特的新闻敏感性,写了一篇很好的报道,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他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创新新闻宣传方式,要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并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一定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随即也做出批示。

稍后系统全面报道浙江地质七队典型事迹的长篇通讯《巍巍青山作证》在《中国矿业报》刊出。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先进事迹经包括《中国矿业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了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委省政府、中组部、中宣部的重视,并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

应该说,近些年来,《中国矿业报》已经茁壮成长为一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行业大报。

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中国矿业报社纳入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管理。经原新闻出版总署同意,中国矿业报社改为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由此,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进入更规范的运行轨道。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回归!

而今迈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的折腾和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之后,中国矿业报社形成了“坚守信念,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报社精神,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缘。

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报社“三定”方案,编制40人,内设七个处室,局级领导职数4人。5月22日,经国土资源部党组研究决定,杨智峰、王东海、焦鸣、赵腊平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并明确由杨智峰主持全面工作。7月23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下发正式任命文件,随后部人事司到中国矿业报社宣布了该任命文件。

众所周知,到2012年,矿业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期之后,开始整体下滑,地质找矿的投入也开始大幅减少,矿业的发展又处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中国矿业报》又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新班子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新班子上任以后,本着务实、少说、多干、为民的基调,缕清思路,稳中求进,着力为报社更快更好地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杨智峰说。

报社提出稳定员工队伍,是中国矿业报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倾听民意,注重民生,民主决策,精准布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已经打了几场漂亮仗,提高了职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报社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报社还及时调整了工会领导,组建了团支部,开展了“百日健身行走”等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新班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矿业报社及时调整报道方式,主打行业深度报道,限制消息类报道字数,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矿业报社继续秉承“营造氛围,快乐工作,成果共享,工作快乐”的理念,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2012年,报社结合我国矿业“走出去”遇到的难题,协助中国矿联写出专题出访考察报告,提出建立天津国际矿业金融改革示范基地的设想,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新班子上任不久,即召开了全国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宣传活动,开辟“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和“身边的共产党员”专栏,对部系统及矿业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典型人物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矿业报社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新理论新要求新部署,结合国土资源和矿业实际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对各地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举措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2013年元旦前夕,杨智峰带领报社的骨干记者赶赴山东,以“资源山东建设实践纪实”为题,分上、中、下三次对这些探索、经验、做法与成果进行了深度报道,并归纳总结出山东省地矿局在“资源山东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8个行之有效的机制。该系列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时任部长徐绍史做出重要批示:“很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一项超常规、创新性的行为,要围绕着难点、重点问题发现典型、提供示范,纠正问题、改进工作。你们的尝试很有意义,要坚持下去。

2013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杨智峰再次带领报社骨干记者奔赴南京,对华东有色地勘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报道。文章见报后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专门发文,要求全局系统认真学习、领会。

《中国矿业报》还以8个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湖北省宜昌市樟村坪镇和谐矿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受到读者欢迎。

2013年下半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矿业融入国际矿业发展的机遇期。中国矿业报社审时度势,从这一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特刊改成中英文对照版,让来自世界各国矿业领域的代表可以真切地了解中国矿业的声音。报纸受到出席会议的外国矿业部长和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在全力办好报纸的同时,中国矿业报社于2014年新建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与北京报发局合作开通手机版,并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矿业,跟踪部新定位的落实,围绕矿业热点难点问题,把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开展走转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调研采访,纵深报道剖析,全方位为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地调系统与矿政管理鼓与呼,深度报道的特色日益鲜明,受到一致夸赞。

作为中国矿业界的主流媒体,“为发展矿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矿业企事业单位服务,为矿业职工和广大读者服务”,传播矿业声音,讲好矿业故事,中国矿业报社一直行进在路上。

奔赴未来

历史是一个幽默的老人,总在不经意间让似曾相识的背影来一个回环。

此间,国家新闻主管部门推进报纸企业化改革的风声乍起,究竟下一步该是何走向,国家新闻主管部门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调,而推进部委所属报纸企业化也还在试点改革阶段,并未真正全面推开。

在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一次会议的间隙,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和当时主持报社工作的副社长杨智峰叫到一起,说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矿业报社如果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那就找到了一个好娘家。

当时,作为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的汪民,不可能是随口戏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调局局长的钟自然当即表态,欣然答应了这个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局,需要有这样一个媒体鼓与呼。

2016年1月30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主持第五次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将中国矿业报社的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将报社作为局属事业单位。国土资源部党组认为,这有利于发挥中国矿业报社自身业务优势,有利于理顺管理关系、促进报社长远发展,有利于加强地质调查宣传工作,有利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好地服务地勘行业。

中国矿业报社的去向问题,终于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尘埃落定。

2016年4月1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原《地质调查报》并入《中国矿业报》,每周出版一期4个版的《地质调查周刊》;4月5日,局长办公会决定正式接管中国矿业报社,并明确王研副局长为分管局领导。

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就报社汇报材料做出“定位不偏离矿业,提高报纸质量,扩大发行规模,按轻重缓急分别解决报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这为中国矿业报社指明了办报方向,这意味着,归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后的中国矿业报社,依然继续保留原来服务整个矿业行业的办报基调。

在收到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变更主管主办单位的批复后,2016年6月1日起,《中国矿业报》的报头下主管主办单位正式改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由此,中国矿业报社已经正式成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是《中国矿业报》自创刊以来,最踏实的一次归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接纳,一个最温暖的拥抱。

2016年6月12日上午,农历端午节刚过,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一行专程到中国矿业报社调研指导工作。“不要纠缠过去,要向前看。”钟自然局长语重心长地叮嘱,报纸的基本定位不能因为隶属关系的变更而改变,服务的对象要面向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资源勘查相关的中介机构、科技研发机构、矿业管理机构,要了解分析读者群的需求,处理好与其他行业报、中国矿联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协会及国土资源部机关各司局的关系,突出《中国矿业报》的优势与特色,加强沟通与联系。

要举全局之力办好《中国矿业报》。”在了解到中国矿业报人的“压力山大”后,钟自然局长这样交代参加本次调研的局领导。对中国矿业报社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和推动。

主持报社全面工作的杨智峰副社长在汇报时表示,今后报社要树立“大地质、大矿业”的思想,要“扎根矿业领域,服务矿业全局”,力争把《中国矿业报》办成中国矿业界乃至世界矿业界的一流媒体。

感受温暖”与“新的希望”充斥在报社每个人的心中。在调研中,报社其他社领导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做了汇报,各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向调研组一行汇报了各部门的情况。

2016年9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再次带领局办公室、总工程师室、财务部、科技外事部、装备部、人事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等部室负责人到中国矿业报社展开调研工作。在本次调研中,王研期待把《中国矿业报》打造成百年老店、国内外知名品牌,把报纸办成一张有影响力的大报。

是的,中国作为矿业大国,这是一种责任,是《中国矿业报》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12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第55次会议研究决定,任命杨智峰为中国矿业报社社长(正局级)。

这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重托!杨智峰在跟记者聊及此事时表示,“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这张报纸,而《中国矿业报》也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在这里,由总编室主任、通联发行部主任、社长助理到副社长,再到现在的社长,我问心无愧、今生无悔。

2017年5月,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消息令全国人民为之鼓舞。中国矿业报社接获中国地质调查局指令,立即派出精干记者张立前往现场采访,大量的精彩通讯迅速扩散,引起全球轰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报社的工作,支撑和促进报社发展,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研究决定,委派局办公室分管新闻工作的副主任刘雅彦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2017年10月17日上午,刘雅彦同志走马上任。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经过通盘考虑、审慎研究做出的重要决定。刘雅彦曾在多个岗位进行历练,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局办公室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取得很好的成绩。

刘雅彦分管记者新媒体中心以来,这个往日不温不火的部门一下子沸腾起来,记者进入基层采访的激情也迅速被点燃。

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4月10日,自然资源部成立,作为统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部门,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及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有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职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由自然资源部管理。

为了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自然资源部展开了新一轮调研。中国矿业报社也积极参与配合,杨智峰、赵腊平、刘雅彦迅速带领记者奔赴全国地勘单位展开调研,对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推进了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矿业报社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理念,2018年以来,已陆续开展了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坑园林化的专题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018年6月,松科二井完钻,钻探井深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该成果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对拓展我国深部能源勘查开发新空间、引领白垩纪古气候研究和服务“百年大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刘雅彦迅速带领报社5名记者奔赴大庆,对松科二井的成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领导的多次表扬和鼓励。

绿水青山作证,高原大地作证,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有矿业活动的地方,几乎都有《中国矿业报》记者活动的身影。

经受了峥嵘岁月的磨砺,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我们已经在新时代中砥砺奋进。二十五年的相伴,二十五年的相依,《中国矿业报》还在续写中国矿业不了情。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立春之日,也就是开春之时。2019年1月2日是《中国矿业报》诞生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再后推两天就是小寒了,中国的节气农谚中有这样的说法:小寒修水利,大寒迎新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中国矿业报》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了,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