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周总理点赞的浙江昆剧60岁了 六小龄童将再登昆剧舞台

10.03.2016  20:41
曾在60年前声誉满京城的昆曲《十五贯》 

   浙江在线杭州3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金许斌 实习生/滕一韬 编辑/汪江军)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美猴王”和“莺声宛转、水袖翻飞”的昆曲有什么渊源?或许你不知道,“美猴王”六小龄童,曾是浙江昆剧团“秀”字辈传人,后因主演《西游记》,离开了昆剧团。

  如今,浙江昆剧团将迎来60岁生日。今天上午10点,浙江昆剧团召开“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暨浙江昆剧团建团6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60年前曾“名躁京城”被周总理点赞的昆曲经典《十五贯》将登上舞台,浙昆传人六小龄童也将上演“大圣归来”。

   一曲《十五贯》声誉满京城

  周总理点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高歌贺甲子,幽兰正逢春。”发布会上,60年前曾进京出演《十五贯》的浙昆艺术家王世瑶话音一落,会场一片肃静。

  60年前,刚成立便濒临倒闭的浙江昆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在北京首演。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各看了两场。

  周恩来那句经典的话“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在之后的60年里反复被提起。

  说起《十五贯》,其实还有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昆剧凋零,台上唱的比台下看戏的人多,也没有正规的昆剧团。

  但艺术家的专业精神和对昆剧的坚守让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很感动,他马上给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写信,邀请剧团(当时已经改名浙江昆剧团)到北京演出。

  《十五贯》随后名声大噪,在北京共演出46场,观众达到7万多人次,之后的全国巡演,共演了98场,14万人观看。

  “南昆已陷泯灭的边缘,这出戏把这个剧种救活了。”田汉回家后,写下了剧评,登在《光明日报》上。

  “当年我演《十五贯》时才17岁,现在已经77岁,看到浙昆这60年来的发展我很欣慰,我希望昆剧能继续往前走。”王世瑶有些动情地说。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曾在英国同台献演

  50名“代”字辈第六代传人初长成

  在《十五贯》获得成功后,浙江昆剧团并没有停下对昆剧艺术的挖掘和传承。

  在接下来的60年里,其相继挖掘、整理和复排了《拾画叫画》、《题曲》、《写状》、《打子》、《界牌关》、《弹词》等200余出折子戏(折子戏属于昆剧一种)。

  其中100出具有浙昆表演特色的折子戏,经过磨砺雕镂,已录制成中英文版的DVD音像制品发行全国。

  除了挖掘传统剧目之外,浙江昆剧团还排演了昆剧《风筝误》、《浮沉记》、《渔家乐》等一大批新创剧目。

  2012年,浙江昆剧团赴英国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福德市,与英方同台献演《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同年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30余个国家大使、文化使节及当地侨领、侨胞演出。

  然而和其他剧种一样,随着群众审美的转变和戏曲受众的逐渐减少,昆剧出现了戏曲人才断档的问题。

  2013年,浙昆面向全国招生,共招收50名传人,其中40名为戏曲表演学生,10名为音乐表演学生。这50名传人就是现在的“代”字辈传人,也是浙昆的第六代传人。

  今年14岁的张唐逍是“代”字辈传人中的佼佼者。因为爷爷奶奶热爱昆剧,张唐逍从小就对昆剧耳濡目染。3年前,正面临小升初的张唐逍在家人支持下,参加了昆剧团的招生考试。

  “我们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只知道韩剧和好莱坞,也要让他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浙江昆剧团的团长周鸣歧说。

   4月1日《十五贯》再登舞台

  浙昆传人六小龄童“大圣归来”

  为了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和浙江昆剧团建团60周年,4月1日开始, “幽兰逢春一甲子,春华秋实古曲新”的昆剧演唱会将连演三天。

  60年后,这出浙昆的看家戏又要再演。而这一次,阵容更强,浙、苏、沪,三地的艺术家都要参加。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昆剧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熊猫。这是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培养的第一和第二代昆剧演员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师从昆剧“传字辈”大师,成长于中国戏曲的上一个高峰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记者了解到,4月3日折子戏专场的第一出戏《大圣归来》,表演者正是备受大家喜爱的六小龄童。

  大家可能不知道,1978年8月16日,六小龄童为了继承猴戏,考入了浙江昆剧团的武生组,成为“秀”字辈传人。

  而他参演的第一部戏就是《十五贯》,后来,六小龄童因为主演央视的《西游记》,离开了浙江昆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