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为绿色生态浙江提供强大水利支撑

22.03.2017  08:00

  为绿色生态浙江提供强大水利支撑

 

  ——写在第25届“世界水日”、第30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已成浩荡时代潮流。3月22日是第25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0届“中国水周”起始之日。联合国确定本届水日的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我国确定本届水日和水周的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结合全省省情、水情,浙江确定本届纪念活动主题为“加强水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指引着时代发展。

 

  作为全省“五水共治”的核心任务之一,水利如何确定历史与时代的新方位,找准自身定位,紧扣时代热点,“大干水利、快上项目”,“聚焦防洪排涝、防灾减灾”,以自身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为绿色生态浙江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为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杆省份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且看来自浙江水利系统的实践。

 

从涉水拆违到防洪排涝 水利铁军重装出击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这是我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两招,两招的组合运用便是“涉水拆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两项重大决策,特别是201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三改一拆’再干五年,到2020年全省实现基本无违建”的要求,持续系统部署“无涉水违建县”创建工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举措按名责实,涉水拆违结出累累硕果。统计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省拆除各类涉水违章建筑1940.7万平方米,其中2016年全省拆除涉水违建272.8万平方米,“无涉水违建”目标正在加紧达成。

 

  在温州,河湖拆违作为黑臭河、垃圾河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被列入全市“五水共治”年度考核和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在丽水,开展河道“两违”整治活动,借“两违”办名义,清除河道违法建筑。在绍兴,有个“拆违联系单”制度,水利部门以“联系单”的形式将涉水违建情况通报给属地乡镇政府,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内容。过去的几年里,全省各地统一思想,严格标准,创新举措,完善机制,整合力量,持续有力推动了涉水拆违深入开展。

 

  今年,浙江将结合深化河长制工作,进一步夯实创建基础,严格创建标准,以省级、市级、县级三类河道为重点,深入推进“无涉水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省级河道基本无违建,市级河道70%以上河段基本无违建。为此,我省将突出重点专项攻坚,强势拆违。同时严格控制新增违建,创新工作手段,实现新增违建即时制止。并强化依法行政、源头治理,完善涉水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长效机制,维护和谐水事秩序。

 

  涉水拆违只是我省水利治水铁军在我省“五水共治”战略大行动中的重要一役。

 

  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各种水利短板制约日益突出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把水利作为“五水共治”的核心任务来抓,要求“大干水利、快上项目”“聚焦防洪排涝、防灾减灾”。

 

  2016年11月29日,省政府出台《加快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的意见》,并召开由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暨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动员大会。

 

  根据《意见》,浙江计划用5年时间加快建设138个防洪排涝项目,完成投资额2000多亿元。重点推进20座大中型水库、五大江河干堤加固、五大平原骨干排涝和重要城市排涝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增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完成干堤加固500公里,完成河道拓浚1000公里,新增强排能力2000立方米/秒,基本实现钱塘江、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五大江河防洪能力和杭嘉湖、萧绍、宁波、台州沿海、温州沿海五大平原排涝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杭州、宁波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设区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

 

  浙江水利工程建设提速争优由此有了新的内涵,之前,浙江水利完成投资额连年居于高位。

 

  今年2月6日,浙江部署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计划清淤8000万立方米,加快速度将“五水共治”推向纵深。作为主力军之一,全省水利部门牵头承担河道清淤、生态配水与修复、排污口整治等三大工程。

 

  河道清淤主要是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在河网、水系清淤467万立方米。全省水利部门将优先考虑生态环保的清淤方式,提高淤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并逐步建立轮疏工作机制,实现河湖库塘淤疏动态平衡。

 

  浙江劣Ⅴ类水基本集中在沿海五大平原,水体流速慢,自净能力差,为此,将通过挖掘现有水利枢纽调蓄潜能,加强科学调度,增加下游平原地区水量补给,研究并启动一批引配水工程,加强库库、库河、河河、河湖连通联调,大力推进引水入城、引水入村工程建设,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对于排污口整治,全省启动入河排污口“身份证”式管理,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公开排污口信息,推进标识专项行动,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管。

 

  与此同时,全省还将把省、市、县级劣Ⅴ类断面所在河道纳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对接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力争实现“一张网”信息化管理。

 

从曹娥江流域到八大水系 打造“河长制”浙江样本

 

  曹娥江,浙江重要河流之一,古称舜江,东汉时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改称曹娥江,全长197公里,流域面积6080平方公里,涉及金华、绍兴、台州、宁波、杭州5市。曹娥江流域历史上以农耕山林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沿江两岸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流域重要经济支柱,但也对流域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确定省委领导担任曹娥江总河长,省水利厅为联系部门。

 

  为切实履行好曹娥江省级河长联系部门职责,并加强其他流域河长制的水利指导工作,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河长制”领导小组,由厅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部署和指导全省水利系统“河长制”各项工作的实施,落实水利相关目标任务,牵头做好曹娥江河长制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实施工作,做好钱塘江等其他5条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联系配合和指导。

 

  绍兴、金华两市及流域沿线各县(市、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了大小河道“河长制”的全覆盖。流域各级以“河长制”为平台,狠抓项目实施和长效管护机制。通过连续几年努力,基本清除了曹娥江流域“黑、臭、脏”的感官污染,城乡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曹娥江主要干支流21个市控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Ⅰ~Ⅲ类水质,列入“水十条” 考核的6个地表水断面、1个地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断面(汤浦水库)达标率100%,均提前1年完成了目标任务。

 

  在八大水系覆盖下的浙江全境,为切实加强“河长制”涉及水利方面的工作,早在2014年1月,省水利厅制定了《浙江省水利厅贯彻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将“河长制”文件中提出的有关水利方面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浙江完善水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去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向全国推广浙江的做法。

 

  目前,省政府正在制定《浙江省河长制工作若干规定》,将河长制工作从法规上给予制度保障。《浙江省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提出至2017年底,全省全面消灭劣Ⅴ类水,提前三年完成《浙江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的劣Ⅴ类水质断面消除任务,要求进一步落实河长职责,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在河道,由当地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切实落实政府治水主体责任。

 

  “河长制”实施三年多来,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有力推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营造了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全面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已覆盖各市、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全省用水总量从197.91亿立方米下降到186.05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47.2立方米下降到29.2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71.3立方米下降到44.9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0提高到0.58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4.1%,均超过国务院下达的目标值。

 

  ——水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基本消除了垃圾河、黑臭河,城乡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至2016年底,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的水质断面占77.4%,比2013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断面占2.7%,比2013年减少9.5个百分点。

 

  ——倒逼转型成效明显。通过治水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为一大批优质重点项目的实施腾出了环境空间。2015年,全面完成铅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造纸、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全省各地关闭自定特色行业企业28000余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6.2%和16%,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立军令状、签责任书、挂图作战、对表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委政府主导治水,人大政协协助治水,社会各方参与治水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从田间地头到江河湖库  标准化管理剑指长效

 

  诸暨石壁水库建于1958年,是浙江最早建设的八大水库之一,而今,石壁水库已成为全省首个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的大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与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相挂钩,大家都牢记《管理手册》内容并付诸实践,再加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帮助,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一去不复返。”水库员工马辰说。

 

  仙居县横溪镇大爿地制水厂,是一个日供水0.5万立方米的乡镇小型水厂,通过导入标准化管理模式,多年饱受困扰的管理难题迎刃而解。“譬如过去沉淀池的排泥阀损坏之后,从检查、报修到维修人员来更换,时间不可控,往往需要好几天。如今员工牢记岗位职责,能够主动对接、高效率处理,决不让问题过夜。”该厂负责人介绍道。

 

  起自去年初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在全面深刻改变着全省各类水利设施的面貌。“我省历来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成果巨大,特别是‘五水共治’以来,水利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建后管理滞后,水利工程特别是众多小型水利工程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已成为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此,我们在谋划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时,认识到必须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1月,省政府印发了《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明确到2017年底,力争建立较完善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到2020年底,力争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随后,按照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省水利厅印发《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工作总体思路、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一系列举措由此紧锣密鼓展开。

 

  ——建机构,定方案。省水利厅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并抽调专职人员组建办公室。全省各市、县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和专职人员。结合地方实际,分别制定五年实施方案,并经同级政府批复。同时,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纳入“五水共治”计划和考核。

 

  ——制标准,建机制。完成了水库、山塘等11类工程12项管理规程的编制工作,并印发试行,其中《农村水电站运行管理规范》由省质监局正式发布施行。省水利厅还组织编制了各类工程管理手册编制指南及范本,供各地参考使用。

 

  ——理名录,明主体。对辖区内水利工程名录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摸底,最终确定水库等11类10700处工程作为五年创建对象。各地根据工程不同产权形式、管护模式,分类梳理并确定了纳入名录的管理单位或管理责任主体。

 

  ——定计划,树样板。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重要后一般”的原则,经分类梳理,分解下达当年1477个工程创建计划,并确定了德清等20个县(市、区)为整体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县。为发挥示范先行作用,确定省、市、县级样板工程350个,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工程典型。

 

  ——重质量,控进度。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要求各地在标准化创建中必须确保“标准落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省水利厅加大服务督导力度,采用了厅处室分类督导和“千人万项”专家分县督导的方式,每月下基层到工程现场,指导和服务各类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有效提高标准化管理创建质量。

 

  截至去年底,全省涉及的93个市县(市、区)已全部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化管理工程(五年)名录已全部确定并印发;管理单位(责任主体)已全部落实并公布;93个市县(市、区)的公益性(含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政策已全部出台,落实创建及管护经费14.8亿元;全省成立了432家具备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能力的物业化管理公司。全年完成1699个工程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估,超额完成年度1477个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任务。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景观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潮起东海立涛头,手把红旗旗不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浙江,以其不懈探索和卓越实践行走在绿色生态发展的时代前列。广阔天地已经展现在全体浙江水利人的面前,浙江水利,定当大有作为,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