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歌舞团成为文艺团体登陆新三板第一股

04.12.2015  07:57

    编者按:从昔日蜗居铁皮房,到而今累计演出2600多场、总营收逾7000万元,进而登陆资本市场、并致力搭建文化演艺企业上市平台,一度濒临倒闭的民营杭州新青年剧团在政府及时扶助下,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的创新探索,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他们的经历,对我们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骨干文化企业等颇有借鉴。

女子群舞《青青竹儿》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舞蹈《在路上》。

词风》演出照。

    11月29日上午,位于萧山闻堰街道的“新青年演艺产业园”里,锣鼓声响,又一家民营歌舞团入驻产业园,想要借由张钎打造的文艺团体孵化器,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整个下午,他们都在讨论一件事情:如何帮助这个歌舞团完成上市新三板前的第一项准备工作——项目孵化。

    张钎,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团长,新青年演艺产业园的经营者。就在两个月前,他刚带领这个只有11年历史的“新青年”,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成为中国文艺团体登陆新三板的第一股。现在,他的工作状态已和以往大不一样。除了要管理歌舞团的日常表演,如何兑现上市之初“要做好一个孵化器”的诺言,已占据他日常的大部分时间。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杭州“新青年”的“品牌+产业+资本”三步走,已成为中国文艺团体寻找创新模式的一个典范。

    困境中写给市领导的信

    在杭州萧山闻堰街道的18000平方米的“新青年演艺产业园”里,“新青年”已与初创时大不一样。那时的“新青年”,只有8位演职员工,一年演出次数不超过10次,但现在,他们已累计完成国内外演出2600多场,总营收超过7000万元。

    初冬的清晨,到访“新青年”,张钎打开练功房的大门,一群年轻的舞蹈演员正在为3天后的演出紧张训练。舒展的双腿与透进玻璃的阳光,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这一刻,张钎觉得无比幸福。8年前的他,不敢奢望这般场景。彼时,他们蜗居在杭州四堡租来的铁皮房内,设施陈旧、破败不堪,房子边上就是农田,每到农民浇灌庄稼时,“外面大臭,里面太臭”。

    运营歌舞团的艰难,让张钎十分痛苦,“2007年的冬天,我给大家发完工资后,再也拿不出一分钱。

    经过一夜漫长的思考,张钎做了他这辈子都觉得惊讶却又十分庆幸的决定,“我给市里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我先介绍了一下‘新青年’。3年来,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前面是村民,后面就是猪圈。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兢兢业业,非常珍惜每一场演出机会。

    张钎在信里写道,“我想问问,杭州是不是需要我们这样的民营团体存在?如果需要,能不能帮我们一下?”他不奢望得到回应,只想以此来祭奠“新青年”的终结。

    然而4天后,一位来自杭州市政府的领导突然上门造访,说是来调研。又过一周,张钎领到30万元,这是来自政府的一笔扶持资金。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缪佳敏 通讯员 华夏 陶梁 杨培强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