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未来3年将建5条地下管廊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01.08.2015  16:15

  未来3年内,苏州将建5条地下管廊,其中城北路综合管廊将于10月开工建设。记者昨日从苏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汇报会上获悉,总长度约31.16公里的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经或者即将启动,未来10年苏州将建177公里的地下管廊。
  而且,建成地下管廊之后,管线设施的维护可以在管廊内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路面开挖。更为重要的是,管廊的设计寿命达到100年。
  未来三年要建5条地下管廊
  根据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计划,苏州在2015年-2017年将试点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是城北路综合管廊、北环路综合管廊、澄阳路综合管廊、太湖新城启动区综合管廊、桑田岛综合管廊。
  据介绍,实施的5个项目中,桑田岛综合管廊为在建项目,其余四个项目城北路综合管廊、北环路综合管廊、澄阳路综合管廊、太湖新城启动区综合管廊分别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建设,2016年起各试点项目将陆续投入运营。目前,桑田岛区域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地下综合管廊7.8公里,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7.5公里的土建工程,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年内完工;太湖新城启动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27公里,今年开工;城北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1.5公里,预计今年10月开工建设;澄阳路综合管廊建地下综合管廊3.14公里,明年开工;北环路综合管廊建地下综合管廊共5.36公里,2017年初开工。
  记者注意到,这5条地下管廊总长度31.2公里,断面50平方米左右,届时,大多数的管线都可以入住。其中,结合312国道改造建设、年内将开工的城北路综合管廊项目全长11.5公里,是规模最大、入管线最多的地下管廊,建成后将收容该规划区域内自来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等9大类管线。
  “通过3年的努力,为苏州构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综合管廊网络体系奠定基础,推进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改善城市综合环境,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作出示范。”苏州市地下管线所所长王香治介绍。另外,根据规划,10年后苏州城区将建成17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建地下管廊可避免“马路拉链”
  昨天是自来水公司把马路“开膛破肚”,说要修理了自来水管道;今天天然气公司又如法炮制,只是为了修理燃气管道;而明天电力公司来修理供电线路。如此反复几十年,苏州的大街小巷早已如同上了“拉链”一般,路面经常会出现补丁摞补丁的情况。马路被“开膛破肚”,除了市政设施修复费用增加以外,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等“隐形成本”难以估量。
  地下综合管廊是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者架空的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建于城市地下的市政公共设施内。和传统管线铺设方式相比,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以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像传统的架空高压线左右距离需要约50米,共需要100多米宽的占地空间,将其放入管廊之后,仅需3米左右的宽度。此外,管线入地后可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也为管线的日常维护、安全运营提供便利和保障。
  而且,“地下管廊的建成,是对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管线设施的维护管理都可以在这个管廊里完成。”王香治介绍,只需要维修人员进入地下管廊检查维护,不再需要“大兴土木,大拆大补”,不仅解决了“马路拉链”问题,而且管廊的设计寿命长达100年。
  苏州建成省内首条地下管廊
  走进独墅湖月亮湾商务区,你会发现,这里的道路格外平整,找不到一个窨井盖。天际由棱角分明的建筑物和绿树组成,看不到一条电缆线。因为这里的自来水管、供电电缆、通信电缆全部“住”在地下宽敞的地下管廊里。这就是苏州第一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月亮湾综合管廊。
  月亮湾综合管廊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月亮湾区域,呈“T”形分布,全长920米,断面尺寸为3.4×3米,工程造价约4000万元。目前,管廊内进驻的管线有:给水管一根、集中供冷管两根、高压电缆两路。此外,管廊内安装有信息检测与监控系统、动力和照明控制系统、通风控制系统、排水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安防控制系统等六大智能运行控制系统,由控制中心24小时全天候集中监控。该项目是月亮湾商务综合体的“能源站”,所有的能源集中在这个“能源站”,向区域里边输送。2008年11月,江苏省首条地下综合管廊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综合管廊开工建设,从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近四年的时间。
  今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启动了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工作,全国142个城市提出申报申请,苏州最终以第2名(94.29分)的成绩成为全国首批十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由此,我市将获得连续3年、每年至少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新闻背景>>>
  从“高层建筑世纪”
  到“地下空间世纪”
  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国际水准地下综合管廊
  修管道马路动辄“开膛破肚”、空中电线密布成了“蜘蛛网”——这些影响城市景观的现象将得到治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31日对外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工程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还能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面广、投资量大,陆克华介绍,将创新融资模式,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须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目前定价收费的指导意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2015年,住建部和财政部确定了在沈阳、哈尔滨、苏州等10个城市试点,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今年将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
  知识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
  未来城市的“主动脉”
  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内,各种管线林立、纵横交错。这些管线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源源不断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这里既是城市的“主动脉”,也是“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指为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盖一个共同的“房子”,位于地下约3米处,这个“房子”一般小可通人,大可通车。
  地下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干线主要建在城市道路中央下方,是“主动脉”,支线、缆线主要建在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下,是“毛细血管”,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系统,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虽然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内还是个新鲜词,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就有对巴黎地下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系统详细描述。
  世界上最早的综合廊道出现在巴黎,始建于1883年,是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管线系统,管网纵横,排污口、蓄水池众多。后来,通过在管网内部铺设供水管、煤气管、通信电缆、光缆等,进一步提高了管网的利用效能。
  1893年,德国汉堡开始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下建设综合管廊,收容煤气管和自来水管。20世纪50年代,德国每个城市都通过立法,对地下管道建设进行管理,成立公共工程部,负责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监管。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共同沟建设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26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针对地震导致的管线大面积破坏,从防灾角度在东京都复兴计划中规划建设综合管廊。
  1958年,北京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结合重点建设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北京中关村西区建设了1.9公里,昆明市结合新建道路建设了33公里,广州大学城建设了17.4公里,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了6.4公里,珠海市横琴新区建设了33.4公里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城市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包括垃圾的真空传输也可以在地下完成,例如日本在管廊中留一个空间,从这里把垃圾自动送到垃圾处理厂。地下管廊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地下物流系统,比如将蔬菜通过地下管廊从郊区运往市中心,在一线城市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