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文化礼堂延续“唐诗之路”文脉

07.12.2015  18:00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到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而在天姥山下的儒岙镇横板桥村,村里的文化礼堂里时时会响起琅琅的诵读之声。

  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如今的浙东地区文人墨客往来频繁,李白、杜甫、王维、元稹、贾岛、杜牧等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作,这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也就有了“唐诗之路”的雅称。

  横板桥村就位于“唐诗之路”古驿道海拔最高处,今年8月,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正式启用。礼堂外的宣传栏上展示着村史村情,张贴着村规民约,公示着村务明细,而在礼堂的楼上楼下,村民张挂起唐诗题材的书画作品,陈列出风车、石臼、竹篮等生活生产器具,让大家看得见历史,也望得见乡愁。

  “村民生活好了,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文化礼堂改变了不少村民好赌的习惯,一起唱歌、跳舞。”儒岙镇副镇长宋元钦告诉记者,横板桥村文化礼堂的一大特色就是唐诗文化,不少村民都能背上好几首唐诗。

  记者来到横板桥村时,正好赶上县里的“阳光文化进礼堂”活动来到横板桥村的文化礼堂。免费拍摄证件照、体检、赠送科技图书、普及急救知识和农业技术、丰富的文艺演出,一系列活动项目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现在既有县镇两级的文化送下乡活动,又有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村里组建了器乐铜管队和排舞队,9月还去镇上参加了农民文化节。”说起村上的文化活动,村支书王伯强如数家珍,“我们也会将好的文化活动主动请进来,每到双休日,或者工作日的晚上7点到9点,文化礼堂人特别多,孩子们会来这里看书,在这里能看到新昌地方戏‘调腔’以及越剧表演,多的时候能有四五百人。

  在当天文艺演出现场,42岁的张丽英正在和村中其他爱跳舞的妇女们加紧化妆,11月初的时候她们已经代表村排舞队去外村表演过。“一会儿我们要表演最后一个舞蹈节目《祖国颂》。这支舞我们学了20多天,平时大家有的在附近加油站上班,有的在胶囊厂工作,都喜欢跳舞,在一起,就是图个开心。

  而在素有“江南九寨”美誉的新昌县镜岭镇的外婆坑村,2013年由旧祠堂改建的文化礼堂多了一份古韵。礼堂外,游客可以体验外婆坑村的打糍粑、磨豆腐、蒸杨梅果等民俗,礼堂内,村支部书记林金仁正在为94岁的何小囡老人主持生日会。何奶奶的儿子林雷法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文化礼堂过生日,“我母亲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今天我们一家人祖孙四代,还有周围的老邻居们都来了。村里特意安排了舞蹈队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还为我母亲准备了生日蛋糕。

  林金仁已经担任村支书26年,一步步将绍兴最穷的村发展成美丽的“外婆家”,“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6000余人次,村文化产业已经占村级经济收入的35%,带动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在外婆坑绿色礼堂文化的熏陶下,村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林金仁说。

  3年来,新昌县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2家,一批带有草根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作品也随之涌现,如长诏的舞蹈《五水共治》,镜岭的小品《村嫂监督队来了》,羽林的三句半《清洁家园人人夸》等。梅渚村自办的草根春晚更是连续5年在网上全程在线直播,点击率达15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