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一农民37年记录生活

27.10.2015  10:42

  “如果一天不写日记,就好像有一件事没做完,心里一直放不下。”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俞桂洪一直念叨着这句话。
  俞桂洪是新昌县回山镇旧里村人,从1978年起,他坚持写了37年的日记,用简洁、朴实的话语记录了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日记虽短,却见证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变迁,也为每一年的农事提供了参考。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记者发现,每本都写得满满当当,字迹清晰。而保留最早的是1978年的一本日记。俞桂洪说,真正开始记事还要早些,但之前的日记本已经找不到了,就保存了这37本。
  1978年的日记本,封面有点旧,扉页上还写有一首诗,俞桂洪说可能是哪里抄来的,他已经记不清了。再翻开一页,1978年1月1日写着:“上午小羊山开田,下午吊狗坪翻宅地。”而之后每一天都有这样的“流水账”,包括挑烂泥、种田、挖坑、小会堂开会等等。比较特别的是,在每天记录的文字最后,都画了一个圈或两个圈。
  “一个圈算一天的工分,两个圈则表示这天要起早落夜地干活,一天可以算两天的工分。”俞桂洪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时候记事,纯粹是为了每月去队里核对出勤天数。“因为小羊山开田是造大寨田,全公社的劳力都来了,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参加劳动,就算生产队记工员也偶尔会出差错。如果我自己每天记录下来,月底到生产队里去核对就方便多了。”俞桂洪说。
  从那以后,无论多忙,睡觉前写日记成了俞桂洪的一门日常功课。从日记本上看,除了春节,俞桂洪几乎每天都要去山上劳动。就连儿子出生时,俞桂洪也只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又跑去山上砍柴了。
  白天种地,晚上写日记,这样一年一本的“农事日记”不仅见证了俞桂洪一家的辛劳历程,如今也成了他宝贵的“种植经”。
  “要种植农作物的时候,我都会去翻翻去年的日记本,对照着看看。如果去年种迟了,那今年就早些种,可以提高收成。”俞桂洪告诉记者。
  除了这样的“农事日记”,俞桂洪还有一本收入账。这本账簿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记的。在2011年的收入账上,记者看到茶叶收入一项,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等标注得清清楚楚:从3月26日起到10月13日,共出售茶叶51次,总收入16530元;2014年的茶叶共出售41次,总收入增加至25303元。
  “以前种的东西多而杂,而现在主要靠种茶叶来创收了,总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俞桂洪笑着说,“如今,虽然已经60岁,但我每天还是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都是历史的真实反映。”